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科学认识的相对性问题主要是与参照系的确立和选择相关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把参照系推广到这个相互作用的两极,那么,相对于客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客观相对性,相对于主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主观相对性。本文拟就这两种相对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远古平面(直觉经验)时空观;2、古代球对称时空观;3、牛顿绝对均匀时空观;4、爱因斯坦相对性时空观。从历史的角度看,时空认识的科学演进,伴随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减少并消除绝对性;二是挖掘并增加相对性。历史证明,时空认识的每一次科学革命都要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对时空认识的新飞跃,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尤为巨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时空认识的大变革是物理学和科学技术大变革的前提和基本标志。因此,寻求对时空的科学认识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对“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总和构成”正确理解的前提,在于确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基本含义。长期以来,哲学界在真理问题的表述上,往往把相对真理等同于真理的相对性,把绝对真理等同于真理的绝对性,一些同志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绝对真理由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5.
对于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充分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中央虽然在政策上已经肯定下来,并正在付诸实施。但是,人们对发展商品生产的认识,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从理论上把一些有关的重大问题探讨清楚,对于发展城乡商品生产,特别是对农村实现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着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就下面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发展商品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不能逾越的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把实践观点导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这是认识论之所以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两个根本之点;这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是统一的。正确地理解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有重要意义。一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就是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存在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在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中,实践是沟通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认识始于实践,又反转来服务于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全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5-10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有关论述看,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即它在当今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根由;其次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包含真理的相对性,不能对其采取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则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的道理,因而关键是不断推进其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以崇拜资产阶级文明,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到处泛滥,加上我们在史学领域和政治思想领域忽视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得一部分人头脑中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了,模糊了,对爱国主义的含义没能有个科学的认识与把握,尤其对当代爱国主义的内涵、重要特征以及作为一个当代爱国主义者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没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有着善良的爱国愿望,却又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本文试图就爱国主义的这几个有关问题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些为人熟知的普通概念,我们在使用时往往是相当含混的。历史和历史科学就是如此。我们通常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而事实上,两者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历史,是指人类前此以往的,已经完成的客观实践活动;历史科学则是指我们再现和评价历史的主观认识活动。承认这种区别,便产生了历史科学的真实性判定问题:既然历史科学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活动,我们怎么知道这种认识一定是真实的呢? 粗粗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荒谬。既然历史是前人的客观实践活动,那么只要在我们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存在,因而在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接触认识客体。认识对象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并使历史认识论的研究遇到了一系列特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能否认识历史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已经为我们走出这一理论迷宫,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本文拟就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相对主义和一元论的客观主义直接对立,它有着在二元论和多元论两种哲学基础上的差异性理解。相对主义认识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进步性甚是明显;但这仅是相对主义这一历史中的哲学观与批评观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其局限性也是明显存在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对的认识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我们反对的并不是文学批评或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相对性认识,而是把这种合理性的相对认识无限夸大的哲学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2.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相对性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真理内容的变化。这一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真理的绝对性,不同的教科书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其绝对性的表现之一。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之中。要适应这个转变,促进这个转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地认识农业结构,树立科学的农业结构思想。对于农业结构的含义,当前在理论界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中,理解、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有的同志已经注意从总体和系统的观点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但不少同志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上一期,我们已经发表了关于经济、历史、美学、文学等门学科的重要问题讨论情况,现在,继续发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一些问题的讨论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上一期,我们已经发表了关于经济、历史、美学、文学等门学科的重要问题讨论情况,现在,继续发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一些问题的讨论综述。  相似文献   

17.
所谓历史的主题,是指某一时代或一定历史时期赋予推动社会进步的阶级力量的主要使命。不同的时代或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只有认清历史的主题,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科学地评说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这些分歧和争议,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史家对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认识有关。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再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对民族问题的实质,特别是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对其中有些论述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为了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我想首先要统一对“民族问题”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第二要求得对“实质”含义的正确理解;第三要全面认识经典作家的论述。同时还要注意与“民族问题实质”相近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相对与绝对是哲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对范畴。关于这对范畴的理解,不仅在历史上众说纷纭,就是现在也可以这样说,这对范畴应用在什么问题上,什么问题就经常出现歧议,不断发生争论,例如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对立面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等等问题。这些争论首先是由于对内容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如何理解相对与绝对的范畴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去研究一下这对范畴的含义,弄清这一点对于解决当前在一些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认识论研究的困惑对于认识问题的研究很早就有了。古希腊的哲学家,如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就曾对认识问题有过论述。在近现代,认识问题更是哲学研究的一个“热区”,笛卡儿、休谟、康德等人被认为是提出了各自的认识理论,然而,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于认识问题持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见解,但他们关于“认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却是有一些共同点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解上的共同点称之为“认识”概念的“古典含义”。它包括下面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