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永军 《文史哲》2006,(1):136-144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至少部分地将诠释学的兴趣引向实践哲学,确认了批判与反思在构建社会知识中的必要性。借助批判理论的诠释学维度,哈贝马斯为交往行为理论最终完成“基础重建”清理了地基。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复杂关系.他基于考古学和谱系学的方法,从历史的矛盾、断裂和缝隙中开掘出了一系列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他对于西方的现代理性、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批判,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震撼力和理论穿透力,并拓展出一种既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又明显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路.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商品、文化和意识形态越来越深地受到电子传播的影像影响,形成影像社会.影像成为存在与同一性的本身,影像改变了语言的指称、地位和作用,影像成为新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主要以逻辑和思辨为方法的理性意识形态逐渐为以感性画面为主要方法的影像意识形态所取代.与传统的理性意识形态相比,影像意识形态诉诸于感性的画面、强大的拍摄和制作播出技术能力,在各个方面具有更强大的控制力量,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假意识",对社会起着"辩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卢安宁 《理论界》2008,(7):163-165
现代社会中,广告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观念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等,在分析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广告这一大众文化和经济现象予以阐述和分析,揭示出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本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将研究主题定位为重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我从哲学——哲学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当代实际这三个维度或三条路径,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关注之情,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意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在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中完成的,是对资产阶级抽象自由的虚假意识的揭示.但是后来的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背离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而走向了科学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意识形态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后期思想中,从属于科学的批判.这两种批判在理论上导致了他对于自由和必然、进化和革命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冲突,在实践上导致了技术精英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依附论多样化的理论谱系表明其是一种缺乏内在统一性的理论,但反对帝国主义是其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缺乏内在统一依附论具有共同的“致害者———被害者”的叙事结构,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道德取向的道德理想主义式的批判理论。理论叙事结构的分析表明:依附论并非是一种解释因果经验的理论;拉美国家受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依附论中的“受害者”之所以成为“受害者”的原因必须重新予以检视:其可能和拉美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属性相关。不应过分强调依附论的理论叙事中所塑造的被害者形象,与以弱者“哭啼姿态”与道德责备的方式迎接世界的依附论者不同的是,中国的毛泽东开创了自力更生的实用自强传统,在姿态的处置上中国可能是拉美国家的应予以模仿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审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其中最具有问题性的论题之一。本文简要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史,分析了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了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理性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乃是依据理想或理念的尺度来展开的,而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则是理性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性的批判也是人类理性依据自身的先验原则,通过寻求普遍性的理性法则,来为人类自身建立法度,从而展示其力量;理性的批判还是人类自身二重性的反映,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使人在崇高与卑贱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寻求崇高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理性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转型的崭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准确判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在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者大力呼吁:“在翻译中也要争取女权,即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以反抗文本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突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并以此影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定。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哲学,翻译标准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正是女性的这种反抗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批判思想,其批判思想有三重密切关联的基本向度: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主体自我批判。诠解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对于我们切实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反思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黎阳 《河北学刊》2012,32(1):104-109
在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特定的意识形态相当重要。1990年代开始,俄罗斯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一直在找寻一种反映民众共同利益、为绝大多数公民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只有结合了诸如人权、公正、自由、团结、民主、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才是符合当代俄罗斯发展特性的;只有找到了这样的意识形态,俄罗斯社会才能够更加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阐释理论所得的启发组织ESP教学,通过动机教育,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予以界定 ,阐述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方法等 ,提出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