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结,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3.
阳玛诺神父于1636年完成了十四卷著作《圣经直解》,该书翻译了《新约·四福音书》26.5%内容,是现存最早、篇幅最大的汉语《圣经》,并对后世汉语《圣经》产生了非常大影响。对此书中虚词尤其是助词使用情况的统计、举例、分析,与“白徐”《圣经》和《古新圣经》对比,以及意义相同(近)书面语与口语使用情况比较,探究了《圣经直解》在翻译中选词、用语的重文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罗拉德圣经”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种完整的《圣经》英文译本,包括早期译本和后期译本。“罗拉德圣经”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约翰·威克利夫强调《圣经》的至上权威,“深信《圣经》应为所有人理解而倡导方言圣经的直接结果”。在威克利夫的倡导下,罗拉德派第一次完成了拉丁文《圣经》的英文全译工作,“无论在英国语言还是宗教的历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对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文化语言与《圣经》渊源入手,以《圣经》中较为典型常用的数字、动物、习语或事件为例证进行说明,主要分析了《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寓意和关系,揭示《圣经》词汇的喻意对基督教文化的习俗、思想生活、人文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探悉《圣经》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圣经》不仅是一部神学经典,亦是一部文学巨著。突破传统的《圣经》研究方法,从纯语言的角度出发,在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理论的框架下,对圣经语言的语气进行分析,揭示《圣经》魅力及其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简约、含蓄一直是《圣经》叙事的一大特色.大卫与拔士巴的故事是《圣经》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同时也是Ⅸ圣经》叙事经典.分析故事中的叙述空档及填补空档能够使读者更好地品味《圣经》文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圣经》一书的文学特性,在研究《圣经》的叙述结构、文体风格、虚构特征等方面建树颇多,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渐成显学。这些研究都抓住了《圣经》文学研究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圣经》的"文学性"做了某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经典,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这里围绕《圣经》中的典故进行探讨,认为不同的典故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圣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还是一部文学巨著,这一点恐怕是世所公认。然而,在浩瀚的英国文学史著作中,把《圣经》作为文学作品加以专门研究和评点还不是很多的。这也许是因为《圣经》并非一人所作,并非一国所有的缘故吧。《圣经》对英国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许多作家的文艺观,他们的小说、戏剧、诗歌乃至语言风格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圣经》的影响。一位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小泉八云说:“说英文圣经是英国文学上的仅次于莎士比亚之最伟大的作品,并且说它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基督教在其政治、社会、文化及国民心理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对美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中包含很多《圣经》内容和对《圣经》文体形式的借鉴,其本身就是为演说服务的。文章从文本类型理论出发,简要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圣经》文本的文本类型和主要语言功能,探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圣经》文本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圣经》汉译与文化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圣经》作为基督宗教的原典,其翻译是伴随着该宗教在中国的传布而发展的。在有据可考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圣经》汉译已经形成为强大的文化资本,进而以文化资本的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共生、相融。透过《圣经》汉译文化资本化的分析,可以为《圣经》汉译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并对《圣经》汉译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是举世公认的戏剧大师,其戏剧创作的巨大成功源于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圣经》的巨大影响。文章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细致的考证,诠释了《圣经》文化在莎剧中的具体体现和《圣经》典故在莎剧中的独特功效,进一步探寻了宗教经典《圣经》对西方文学创作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基督教经典《圣经》作一简要介绍,然后说明欧美作家通常援引《圣经》的几种方式,并举多项实例加以论证,以此了解欧关作家作品的《圣经》情结,探讨了《圣经》魅力不朽之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圣经》的解释权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了正确解释《圣经》,消除神学家的偏见,斯宾诺莎在对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及各种错误观点予以严厉驳斥的基础上,依据解释自然(解释自然在于解释自然的历史)的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解释《圣经》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同时又具体剖析了该方法的“困难与缺点”。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理论不仅为以后科学解释和批判《圣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巨著,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明珠。霍桑的不朽之作《红字》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霍桑在《红字》中将《圣经》里的观念和意象(主要是罪,赎罪,背叛,欺骗等)作为其作品的焦点的应用;二是霍桑对圣经典故的巧妙化用。因此,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中的典故对欧美作家作品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被不同的阶级所利用,并注入符合他们本阶级利益的因素。但《圣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它还是一部文学巨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着,引用着,经久不衰。《圣经》中的不少传说、故事、人物,成为许多伟大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圣经》堪称世界文学遗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圣经》汉译,自唐朝景教以降一直是基督宗教在华传布进程中的重要事工。然而,中国翻译研究界在解读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往往强调佛经汉译而忽略《圣经》汉译的嬗变及其影响。文章以《圣经》汉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翻译原则的嬗变,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圣经》汉译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圣经》汉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系列翻译原则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因此,《圣经》汉译研究理应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既有达到宗教传布目的之需要,也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之调适。对《圣经》汉译的研究不仅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