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行政诉权要件乃当事人享有行政诉权所需具备之条件,其在判断当事人有无诉权、优化配置司法资源、过滤纠纷、为真正需要者提供救济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诉权要件受制于特定的诉权本质学说,且遵循"诉权本质学说→诉权内容→诉权要件"的研究思路。经由对既有行政诉权本质学说的反思与批判,可得出应在"诉权层次论"视域下界定行政诉权要件之结论。根据"诉权层次论",行政诉权要件区别于起诉要件、诉讼要件、本案要件等与诉讼过程阶段化构造相关的诸要件,且具备自身的独特构造:第1层次行政诉权(起诉权)之要件为起诉要件;第2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实体裁判权)之要件为行政纠纷可诉性、原告适格与狭义诉的利益;第3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公正裁判权)缺乏独立的诉权要件。  相似文献   

2.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学科,文艺社会学 1930年代在中国创建, 1970年代末开始“重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艺社会学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学术范式、学科定位。“文艺社会学”和“社会文艺学”,类似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由于文艺社会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关系”研究,因此,无论定位于文艺学,偏重于“文艺 -社会”研究,还是定位于社会学,偏重于“社会-文艺”研究,都可统称为文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关系”与“非关系”性,构成“文艺社会学”与“社会文艺学”的根本区别。文艺社会学理论形态,有“传统”与“现代”之别。“中介论”与“传播论”,同属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在多元对话语境中,应该倡导建设“多维论”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海洋溢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凸显了现代风险社会的特质。它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环境与经济影响,也会产生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影响。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可分为"根源论"、"影响论"和"博弈论",分别探讨了溢油事件的社会根源、社会文化影响与心理影响及其康复以及权力博弈等议题。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追踪性和深入性。随着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中国溢油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对社会运行产生着深刻影响。鉴于此,中国社会学界需要增加学术自觉意识,积极扭转海洋溢油事件中社会学话语体系缺失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运用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发掘了社会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两条主线,全面梳理了社会分层及社会冲突论、批判主义、性别分层的三大传统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以及当代社会学三位杰出理论家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马克思的"幽灵"所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力在后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行为与构成要件的关系,存在着"构成要件论"与"行为论"的争议,前者主张在构成要件阶段评价行为,而后者要为行为本身单独构建一个阶层,由于行为概念本身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机能,为实现这些机能,应当采取"行为论"的观点。对于行为概念,仅在大陆法系中就存在因果行为论、社会行为论、目的行为论和人格行为论等学说上的聚讼,其中,人格行为论由于结合了存在论和规范论两方面的考虑,因而在实现行为概念的各项机能方面显得较为妥当。同时,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由于缺乏专门的行为概念研究,而造成了体系上主客观的失衡和评价对象的缺失,因此,应该借鉴人格行为论的观点在犯罪构成之前确认行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讨论和发展媒介社会学,赋予其更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文章为媒介社会学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学科领域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和十大理论成果,认为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应该超越单纯的传播学分支学科概念,成为理解传播现象和推进社会理论的潜在范式。同时指出,对于媒介符号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引领着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论、社会冲突论、社会发展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与中国社会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马戎 ,在《北京大学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5期上发表了《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一文 ,该文指出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 ,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专题。该文论述了西方民族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特点 ;中国民族社会学目前的研究工作 ;我国民族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该文中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 ,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艺术文化产业化带来的社会多主体、互主体文化再生产的复杂关系和机制,使得本土艺术学界近三十年来以"中介论"解决艺术与现实非线性关系的合理性与能动性日显局促。在文化产业化时代,由于所有"中介"都是由人构成并受人的意志决定的利益主体,同时又由于人的社会角色和诉求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即如每一生产者必然也是消费者这种"主体间性"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梳理和检视当代艺术文化学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不免发生一个新维度——"中介论"与"间性论"的理论、实践关系和问题;而由诸如自媒体、身体符号化等现象表现出的主体间性意义上的人的社会身份再生产诉求,在比照出"中介论"尚存有前现代尾巴的同时,也彰显了"间性论"的历史新特征。基于间性理论、间性思维的内在特质和要求,研究它不仅可能会找到当代艺术文化学新的逻辑范式和支点,同时也可能会为艺术社会学乃至艺术学的进一步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经验研究的“过密化”现象是由理论意识和理论指导贫乏所致 ,理论社会学是把历史、理论和方法统一起来的基础学科 ,关注理论社会学的训练和研究 ,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是从对以往形形色色的社会学二元主义的反思批判开始的。他指出了各种二元主义的唯智主义偏见以及反思性缺乏的社会性原因:个体研究者不同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所导致的观点分歧和偏见、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权力场域所占据的位置以及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据此,他主张展开对社会学实践本身的社会学检验,即将社会科学建构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这是其实践社会学理论的伟大贡献。但是,由于忽视了构成唯智主义偏见的人类认知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与认知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交织,因而布迪厄的反思是不够的,其实践理论在理论有限性上的自我警觉也因此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3.
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中,中国学者对于元杂剧在短时期内突然繁荣仍然祖述“汉人受压迫”的旧说,但是近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互动说”。作者同意此说,但参酌陈寅恪以近代社会学之“集团研究法”论史,借助“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士族”,分疏唐代政治制度及士族政治分野的研究方法,从由金入元的北地汉人世侯文士集团,比照《录鬼簿》关于元曲作家的记载,佛教“以像立教”的传布特点,以及元人碑记中关于戏剧的记载,对于元杂剧短时期内突然繁兴的原因提出了新说。  相似文献   

14.
吉登斯建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是通过对解释社会学的批判性超越而实现的,这种批判性超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吉登斯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将行动理论与对制度结构的性质分析联系在一起;解决任何试图阐明社会科学方法的逻辑都会遭遇的认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5.
余天休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1922年他组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社会学学术研究刊物——《社会学杂志》,发表了大量社会学方面的文章,提出“移民殖边,复兴西北”等社会学思想.余天休心系民族复兴,以实现中国近代化为抱负,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实践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变,也显示了它具有的两股巨大力量———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的力量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的力量。当今世界每一项重大的动态变化也都包含着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我们把研究这种结构性巨变及其二维效应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及其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简称实践结构论)。从社会学研究“中国经验”的“全球”与“本土”话语之争的再度激活,到“广义转型论”与“狭义转型论”实质性分野的明朗化;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生命力的再发现,到现代性彰显以来新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性和个性的侧重差异,再到当前我国政学两界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都需要一种更为开阔的社会学理论视野。通过这一视野,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把握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的一体两面性,而且可以重新认识在中国新型现代性实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懈追求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对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批判。他一方面肯定了社会契约论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人主义,其自由观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8,(2):100-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迪尔凯姆作为社会学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为经典社会学理论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 ,社会学学科早期的立足与其方法论运用的解释力密切相关。百余年来 ,社会学理论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以致在社会学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典社会学理论尤其是其方法论过时的认识。尽管社会的结构方式及其与人的关系在早期工业社会与当今后工业社会有巨大的差异 ,但是 ,在人们观察社会结构的方式上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上 ,迪尔凯姆的理论今天依然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蒙·阿隆是社会学史上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其思想以实证主义、历史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思想的综合为基础。他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寻找具有共时性的社会结构,探求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关系。阿隆指出,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客观化的社会现实",包括观念系统和行动系统,其本质是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他质疑为人类历史赋予整体意义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们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是或然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行动具有有限的影响。文章认为,阿隆的社会学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特殊形式,具有实现和维护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