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风靡于战国并在西汉前期达到极盛的“黄老思想”,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曾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之后,人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历史上所谓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帛书《老子》乙卷本前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而这四篇古佚书便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早已失传的道家重要典籍——《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使汉初的“黄老思想”之谜大白于天下,而且也迫使我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重新考察。本文便试图在对《黄帝四经》的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陆羽著《茶经》三卷,至今1229年了,是书驰名中外,所记种茶、制茶、品茶、茶具以及饮茶等方面,论述精妙,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人民尊崇陆羽为“茶神”、“茶圣”。关于《茶经》研究不乏佳作,然对作者总结荆楚地区的茶叶生产和饮用经验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对前人所论不赘述,仅就作者及《茶经》与荆楚的产茶结合湖北方志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代卢仝的《饮茶歌》是茶诗中的千古佳作。它对宋诗的深刻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题材的生活化和内容的典故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语言运用的口语化,艺术手法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颠覆和文本对宋人精神生活的辐射上。  相似文献   

4.
《黄庭经》是宋代颇为流行的道教经典之一。陆游与道教关系密切,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相当深刻。我们从陆游的诗文中发现,陆游对《黄庭经》是了解和熟悉的。从陆游的养生思想、生活心态、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可看出《黄庭经》对陆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是古代茶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文道并茂、熔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炉的文化巨著。《茶经》在章法、修辞、语言上独具特色,成为唐以后诸多茶学著作的写作范本和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6.
《史记》在传记文学史上的地位-兼论其对韩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是中国古代和线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它不仅对中国的传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韩国史书里也显示着深远的力量。如对高丽王朝金富轼所著韩国民族第一部纪传体正史《三国史记》便是一个突出例证。《三国史记》在写作体例,表现手法,创作态度,评价人物方式等多方面都全面吸收了《史记》的特点和长处,另外,《史记》做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在世界上同样具有巨大影响和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却损去之积,为心灵的宽大再宽大乃至无限宽大之积。可见,真道非由空中楼阁,说有而有。"求道有可必",必如鱼而鲲而鹏,必如宋荣子之不曾入流至列子之入流但不全了了,再至庄子之为道了了而逍遥游,其学其积何其艰巨而高邈。而更实际地说,求道者,求捐势削迹,再求寥已吾志,直至求无所求。以此无蓬而广漠之心,兼怀万物,和天下,为逍遥游。因而,道之学、道之积,迥于俗之学、俗之积。而陈鼓应先生的主要问题是以俗之智去解读脱俗之智,"小知不及大知",于是,并不了了。  相似文献   

9.
以西岐周原环境和农业文化为背景,以原始与传统农业为根据,对于与其伴生同步发展的西岐周原农业和饮食文化,尤其是经《易经》考察并断代的周原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地位,醇香的风味特征,具有《易经》风格的义理思想,经潜心试探、研究和论证,从而获得了新的认识。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西岐周原饮食文化,时代应始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西周初先周末——“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之际  相似文献   

10.
鲁讯的《拿来主义》这篇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这篇杂文不仅代表了鲁讯先生继承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而且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本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大规模地实行反革命军事“围缫”的同时,还对当时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进行疯狂地反革命文化“围缫”,大批文艺工作者被杀被逮,一些进步文艺也被封禁,随之而起的是种种错误思潮的泛滥:保守成规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思想等等,文艺界一片狼藉。鲁迅在《从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与运命》一文中揭露了民族主义文学充当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和“鹰犬”的反动本质,指出国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6卷第8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儒学在传入日本后使日本的政治、法律烙上深深的印记。同时,儒家文化在近代日本遭到全盘西论者的抵制,遭到国粹主义者的积极欢迎。儒家文化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而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勤俭等精神内核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动力;家长制已成为日本企业管理的支柱;同心协力精神形成了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经营方式;忧患意识形成了日本文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叶普照摘编)论儒学在日本的整合:兼论儒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谢建明  相似文献   

12.
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杜诗又被人们誉为“诗史”。“史”与“诗”的完美统一,正是《史记》和杜诗获得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是“转益多师’’的集大成者,但《史记》的影响却很少为人言及。其实,这种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同宋明理学家一样,认为人性中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部分。人性中的“天道”是指“命之理”,即人性中先天具有的智、仁、勇的本性;“人道”是指“性之德”,即好学、力行、知耻等人的感性实践。在“成德”的途径和方法上,王船山与宋明理学家侧重点不一样,王船山的“成德之学”强调的不是先验反思中体悟“先天之性”,而是在经验实践中完成的“后天之性”。然而王船山的“成德之学”最终没有跳出理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14.
《孟子》编纂者主要采用两种书写体例来完成孟子思想的表达,即对话体和语录体。二者形式看似迥然有别,但实则关联密切。语录来源于对话,是对对话进行拆解、提炼的产物。《孟子》编纂者以对话和语录形式表达孟子思想,一方面是《论语》书写体例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周春秋史官传统中“实录”精神的影响。《孟子》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两大原则,即类聚原则和均衡原则。《孟子》七篇,各篇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七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由行而知的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国年间,中华书局教科书贯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由此引发了一次与日本的外交纷争.但中华书局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挫败了日本方面的无理指责.联系到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笼,重温中华书局不忘国耻、秉笔直书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空中警察和航空安全员作为中国民航机上的专职安保力量已配置多年,随着近年来立法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有关其职业身份、法律地位、任职标准和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内容也逐步得以确认与规范。但在中国国际航线业务的实践中,这支专职安保力量却时常在境外面临常规执勤与案(事)件处置等方面的尴尬。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需要对国内法与国际法关于民航机上专职安保力量配置的相关立法、标准、建议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证国际、国内在机上专职安保力量的概念、地位、职责、权限等问题上的差异,并结合中国国情与实际,从职责权限的设置到国际合作的强化等方面提出可能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阿波罗多洛斯是柏拉图的对话作品《会饮》的叙述者,也是苏格拉底的忠实崇拜者。阿波罗多洛斯性格狂狷,身上透着一股愤世嫉俗之气,唯哲学独尊。本文通过对《会饮》的文本解读,探讨了阿波罗多洛斯其人其情,分析了不同中译本对相关段落的不同处理及其缘由,比较和辨析了阿尔基比亚德和阿波罗多洛斯的气质区别,反思了阿波罗多洛斯的性情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精神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证了苏格拉底哲学精神的危险性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岁时节日冬至很早便从中国传入日本,成书于892年的《类聚国史》的岁时部分,已经为冬至设了专条。但从日本古代的《内里式》、《仪式》到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建武年中行事》都没有收入冬至。从平安后期到江户时代,除了有关19年才有一次的“朔旦冬至”,在日本朝廷的年中岁时中,已经见不到冬至节的踪影。即或“朔旦冬至”是否应当进入年中岁时序列,也成为讨论的问题。冬至一度成为日本岁时节日的重要部分,但为什么会被从日本朝廷的年中行事中排除出去?掩藏在这一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冬至节对日本影响渐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天命思想对日本影响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性问题,这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蒋捷词的研究中,其词派归属和艺术风格历来是众说纷纭的焦点.从语言层面对蒋捷词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后,不难发现蒋捷坚持的是"本色当行"的词法,抒发的是泛着冷光的寂寞情怀,追求的是幽深婉曲的艺术效果.他与姜夔和吴文英有着较深的艺术渊源关系,所以其词从总体上讲并非所谓"豪放词"之余韵.  相似文献   

20.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孕育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本文通过剖析阐释《红楼梦》中“茶”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传统文化意义,探究其在英译本中的不同表现,指出把语言现象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会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