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部宪法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出了规定,表明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宪政制度之一。其宪政意义在于: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增强了民主监督的效能,丰富了民主政治的内涵。在提倡政治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继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国宪法变迁及宪政制度进化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革命与稳定交替的发展特征。梳理宪法变迁历史和总结宪政制度进化特征是分析解读建构法国宪政制度社会条件的基础,而对宪政制度进化的社会条件分析则为法国宪政建构的社会规律性启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分析经验。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经验表明,宪法产生及宪政制度实现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革命的理想设计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制度运行,宪政制度才能完成进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宪政涵义三个层面中宪政理念层面是指以正义的宪法运行政治的一种思想,其中,正义的宪法应以人权为目的,以限制政府权力为必要条件,以法治为实施途径,以违宪审查为重要保障;宪政制度层面是指宪政理念的制度化;宪政实践层面则是指宪政制度的落实。宪政虽有三个层面,但在一般意义上,宪政一词的运用主要指贯穿着宪政理念的宪政制度的落实状态。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教育是指宪法知识、宪政精神和宪政文化的教化、传承、培植和发展的过程。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制度规范、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协调统一。宪法教育与宪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宪法教育对宪政建设的价值构造主要表现为宪法教育对宪法意识的催化价值、宪法教育对宪法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宪法教育对宪政制度的孕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程度既是衡量宪政体制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又是推动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政制度是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基本制度保证。为使公民权利得到保证,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8.
记者:您是资深法学家,是新中国宪政历程的见证人之一,在欢庆祖国50华诞之际,我们想跟您探讨一下新中国宪法与宪政的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刘海年:所谓宪政,就是依据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现代文明的宪法对国家进行治理。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使人民享有充分人权。一部好的宪法是宪政的基本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国革命在同反动势力的斗争当中,反映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出现了三种宪法,其一是从清末、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这些封建买办阶级的代表,他们原本要独裁统治,不要宪法,不要宪政,…  相似文献   

9.
周刚志 《南都学坛》2004,24(6):91-95
"依法执政"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在奉行法治的国家,依法执政既是"依法治国"这一宪法规范的延伸与发展,也是法治国家的一种宪法惯例与宪法习惯。依法执政还是一项重要的宪政制度,它确立了一种新的宪法关系与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以宪法为龙头依法治国的政治方略。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和违宪审查制度。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英国式、美国式和欧式的司法审查模式、宪法保障机制与我国宪政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异同,阐述了我国宪政建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 ,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 ;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特赦的概念出发,文章梳理了我国宪法上有关特赦的相关规定,回顾了我国20世纪50—70年代进行的七次特赦实践,分析了当代续存或重构特赦制度的现实基础及我国特赦的价值与功能,指出,将“特赦”理念与制度嵌入当代的宪法和宪政的理念与机制之中,不仅具有学术上的诱惑力,而且具有更大的宪法实施和宪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宪法文本是一定宪法价值的载体和外在体现,宪政逻辑是反映宪政价值的理论体系。宪法文本与宪法逻辑并不只是一种关系,这是造成宪法与宪政背离原因之一。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还不完全反映宪政逻辑,推行宪政必须有一部反映宪政理念、符合宪政逻辑的宪法文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必须从人权保障规范、国家权力规范、宪法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宪法修改一定范围内消除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上紧张关系,调适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的关系是深化我国宪政建设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14.
违宪审查制度是二战后传入韩国的。但因韩国人民对宪政的积极探索,在短短的60多年中,韩国先后修改了9次宪法,并进行了4次违宪审查制度,尝试了宪法委员会制度、司法审查制度与宪法裁判所制度,最后于1987年总结了之前的经验,确立了现行的宪法裁判所制度。该制度为韩国的宪政发展与基本权的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宪法监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政史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程,宪政发展的道路异常曲折,特别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屡屡遭到巨大的挫折。宪法工具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始终将宪法、宪政制度作为工具而非价值追求是造成中国宪政发展异常命途多舛的重要原因。面对新时期的宪政建设,分析宪法工具主义的产生原因避免陷入宪法工具主义的误区应当做到:坚持依法治国,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培养公民的宪政信念;宪政发展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宪法的功能障碍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宪法存在四大基本功能障碍。导致宪法基本功能障碍的,既有宪政制度内部的原因,也有宪政运行外部社会环境上的原因。本文提出了消解中国宪法功能障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宪法移植与宪政困境——以中国宪政百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宪政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及中国宪法移植的历史教训,进而指出中国在宪法制度创新的同时,应注重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宪政发展不在于宪法规范的修改,根本在于中国宪政精神的培育和宪政文化的陶冶;不在于人权原则的入宪,而在于社会生活中人权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重点在于澄清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宪法和宪政、宪政和法治以及法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交错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健全的市场机制要求配套的宪政制度建设,包括健全行政法治,完善选举制度,确立有限政府理念并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制度上确立私有产权的宪法地位,并充分保障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的平等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成文法上客观存在着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与维护该宪政原则的辅助性宪政原则,即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有限的宪政原则与有限政府的宪政原则.为维护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中国以备案审查为主要形式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但该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备案违宪审查处于低效状态,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着违宪的法规规章以及以之为法律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行政诉讼这一管口,违宪的法规与规章进入了司法审查的范围.为准确适用法律,法院不得不对法规与规章作司法审查以克服备案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但缺乏制度支持的司法审查实践,蕴涵着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与统一法制被破坏的危险,以及公众对宪法与法律的信任危机,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文章建议以全国人大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的违宪审查机关,建立备案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并存,全国人大常委会优先的统一的违宪审查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