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现状的反思,对国内外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认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理想的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精神教育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实行以服务企业、服务经济领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导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以培养合格的律师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律师能力";应增加民商法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开设一些经济、管理、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完善法律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法律实务工作技能.学校应开展与法律实务部门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学校-实际部门共同培养"的法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基本国策经历了“政治和政策范畴”到“宪法和法律范畴”的历史转型,应坚持法定主义,防止和祛除“领导人化”、“泛政策化”、“随意化”、“部门化”等弊端。已经“入法”的环境基本国策分别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其中后两者有待整合到前者上来,统称为环境基本国策并加以重新解读。“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化之路已经走向政策终结,应充分发挥其他基本国策环境保护的规范功能。“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入法”有三大理由和意义,应摒弃传统“方针条款”理论,合理借鉴“制度性保障”和“宪法委托”理论,并将其效力拓展至所有国家公权力,从而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目标条款”,以强化国家环境义务之履行。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赋予国家一种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国家“活”了起来。国家“精神”有三种外在表现形式,分别为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并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赋予国家以一种必不可缺的“精神”,梁启超的目的是解决二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站在具体历史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梁启超的国家“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IASB 2015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的发布, 关于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再次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概念与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等会计环境有关。“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制度基础;“实质重于形式”“不对称谨慎性”应予以保留,以体现投资者保护这一基本精神;“重要性”“不确定性”宜处理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质量特征体系应以约束条件、质量特征、质量特征成分、影响因素等为基础进行适当重构,以建立起概念明确、内涵清楚、功能匹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关系的阐述,针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应以全民健身为主业;课程设置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习惯为目标;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体育育人环境,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能力和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是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积淀,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环境的烙印,是一种“历史地域性”。教育水平以及为“边缘效应”“胁迫效应”所强化的人口空间分布离散度,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塑造力。地域性内涵包括相互关联的“地域趋异性”“民族趋同性”和“聚居地烙印”。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论证,理论上来自地域性内涵,以及“地域因子综合作用原理”“离散效应”和“教育效应”;实证上表现为人口学特征的东(部)西(部)、(西)南(西)北差异,离散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显著相关,以及聚居地分类与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聚类(东部与西部)、聚居地分类与综合因子设定分类(西南与西北)之间十分显著的地域重叠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同时,全球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大潮流,也要求必须实施创新立国战略。“创新立国战略”,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还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这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型人才体制、创新型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经济体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综合性特色,转变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加强课程体系的功用性研究,通过构建知识平台,实施模块组合,以增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思维和综合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实现各模块系统及整个课程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士至于道”是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为了坚守道统,并与政统相抗衡,人格独立客观上成为士之为士的第一要义。对于与道相违的“无道”社会,士人必然要对之进行无情批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道的“人间性”客观上要求士必须“经世”,这突出表现为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为了保证道的尊严,士人又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批判精神、经世传统、注重修身,这些文化价值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型。这种独特的“知识人”文化传统于今天仍然彰显出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10.
有限性、事物本质上的“零和”关系和相互关联,使我们既不能“同时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 西”,也“不可能只做一件事”---修路推动了脱贫但造成对山区环境的破坏,游牧民定居则潜伏着生态危 机,道路使生境分割、破碎进而使野生生物面临灭顶之灾,绿洲的繁荣导致了外围的“生态断层”并加速荒 漠化,改善民生的各项“惠普政策”也带来了对生育的刺激。西部开发要应对的问题大多是必须通过缩减 规模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非制度、非技术问题。因此,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由 “问题-对策型”向“对策-问题型”转变|进行政策协调、综合决策并优化总体政策效应|坚持“系统内解 决”,缩减人口规模,并在反贫困中不向自然转嫁危机。  相似文献   

11.
高职德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当前高职德育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强调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是高职德育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行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群体能借助高考以“天之骄子”的身份快速跻身上层社会。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发生改变,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群体由“天之骄子”变成“后精英”。同时,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带动下,中国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社会分层现象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倾向于认为社会分层已经“结构化”,虽然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机会持乐观态度, 但如若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则认为“向上流动”的渠道已变得较为狭窄,且家庭背景及资源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有显性影响,代际“再生产”机制占据优势。虽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个体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整体认知的同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其未来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情感、法治信仰等因素,应通过让大学生“知法”以获得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通过“守法”以领悟法治的神圣感,通过“用法”以提升法治认同感。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育过程过于压缩,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培育环境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性和渗透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法为主线”的理念,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时进一步做好培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直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社会责任感淡漠、超越性精神缺乏、抗压能力不足等人格缺失问题,学校应该从健全学校制度、引导全面教育、营造校园环境、完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15.
拨乱反正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特指从文革结束到1987年整党完成这一历史阶段高校学生党建的恢复、调整与重建,其基本定位是着力解决领导体制不顺、内容方式单一、党建环境不优的问题。主要任务是恢复确立高校学生党建的地位和方向,加强改进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调整重建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出了突破中创新、曲折中发展、被动中主动的鲜明时代特点。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党建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启示在于:一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改进领导机制,增强办学治校能力;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学生工作的基本规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随势而变,体现创造性、拓宽视野,体现开放性、辐射带动,体现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党校信仰教育面临着社会现实与信仰教育的博弈、大学生自身问题不容忽视、多元化信仰的冲击等问题。因此,应该正确理解信仰教育的任务和重点,有效整合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信仰教育内化的规律,充分发挥信仰教育的榜样示范效益,完善信仰教育的媒介与载体,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党校更出色地完成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处于不断发展和急速转型的过程中,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顺应时代潮流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着力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生态系统的视野中,以此为突破口去洞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深刻挖掘该系统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演化规律,从而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对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疑虑,就业隐忧心态有所增加;农村生源和女生居多,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突出。师范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团队意识,焕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热情。  相似文献   

19.
应用伦理学发展迅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学校德育应积极有效地利用应用伦理学资源,使德育更贴近生活;汲取应用伦理学理论成果,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借鉴应用伦理学研究方法,注重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面对 2 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而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 ,贵州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滞后。要促进贵州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优化政策环境 ,制定对民办高校征地、基建、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允许投资办学者取得合理回报 ,明晰民办高校的产权 ,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同公办学校师生同等的待遇等 ;其次要制定正确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 ,积极发展民办二级学院 ,对部分国有高校进行国有民营的改制 ,创建大学城 ,创设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 ,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公民举办高等学校 ,还要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服务 ,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