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贫困、家庭破裂、社会教育不当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数量一直在上升。要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数量,必须从源头预防,因此本文主要从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建设的完善这两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流浪。  相似文献   

2.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与动力机制是流浪儿童群体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关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切入,从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宗族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与流浪儿童流浪相关联的制度与制度变迁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制度变迁因素是儿童流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流浪儿童教育机制和保障,存在教育职能不清、教育功能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加强政策支持,从制度上明确救助机构的教育职能,建立流浪儿童特殊教育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少管所及工读学校越轨流浪儿童就自己社会支持情况评价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支持网络匮乏、家庭支持脆弱,使得这些儿童被排斥在社会支持之外,难以获得成长必需的物质、情感关怀,尤其家庭支持的缺失易使流浪儿童产生越轨行为。因此,对流浪儿童越轨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要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机构、社区多方介入,将提高家庭支持度作为重点,给流浪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安全保障、心理咨询等服务,形成以越轨流浪儿童为中心,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作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性的系统工作,需要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从而形成系统的联动机制。对哈尔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进行调研,从法律层面、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联动机制加以分析,以提高救助工作的有效性和整体水平,推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流浪乞讨者的救助与管理日渐受到关注,但现有的救助方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在于单一的物质救助不能解决流浪乞讨者的根本困难。基于社会系统理论视角对流浪乞讨群体所处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其"流浪乞讨"的不仅有个人因素,还有家庭、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因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就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还需要对家庭功能、社区文化、社会政策方面进行介入,从而为流浪乞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株洲市流浪人口问题及化解办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株洲市流浪人口结构复杂,其中以老年人为主体。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多样,包括经济、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格局、人口问题、身心健康等一系列因素。要妥善化解株洲市流浪人口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发展经济,提升教育质量。同时,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完善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流浪人口的救助。  相似文献   

9.
许芸 《金陵瞭望》2006,(21):44-46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约有15万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童。以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为依托的机构救助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主流模式,它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保护和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而言,从2003年-2005年底,共救助了流浪未成年人2048人。但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工作重点还主要集中在生活救助和安全保障方面,教育功能严重缺位,需要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0.
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流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贫困、家庭问题、虐待、失散、拐卖、升学压力等.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模式和教育机制有街头救助、"类家庭"、"大房子"、"全天侯救助点"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与模式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国家民政部门的官方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们的大量存在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本人会带来严重危害,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和救助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现有救助体系的缺陷的分析基础上,从救助的供给主体、供给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弱化是流浪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返乡回家也是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本范式。但简单的返乡回家导致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再救助的困局。走出这一困局,要处理好政府与家庭之间在流浪儿童预防与救助工作上的责任承担,通过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增强家庭的儿童照顾功能,建立支持家庭的福利体系,以预防儿童流浪。同时,从家庭与流浪儿童的关系出发,提供分类化的家庭干预服务,推动流浪儿童的家庭融合。  相似文献   

13.
流浪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流浪儿童的数量日趋增长,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流浪儿童的流浪成因有多方面因素,流浪儿童的救助也有其特殊性。只有根据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创新救助方法,完善救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流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必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新疆流浪儿童在流浪中大部分依靠非法手段谋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且受不法分子控制,表现出封闭性和攻击性的双重人格特征,决定了在对流浪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要把教育和救助结合起来,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化方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再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15.
黄震江 《社区》2013,(3):33-33
山东省汶上县为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采取以下措施健全完善流浪救助网络。一是在各乡镇派出所、司法所设置救助点,并公布求助热线。二是建立流浪救助信息联络员制度,每个村(居)明确了一名流浪救助联络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出现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以及上报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逐步形成,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为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拓展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疆籍儿童流浪的直接原因包括安全教育缺乏、家庭监护、社会救助和国家保护不足。儿童在流浪生活中,深受负面教唆和诱导。为切实保障流浪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亟待解决教育救助机制缺失问题。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以承担起多项职能,包括提供替代性监护、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对国内外流浪儿童救助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入手,解释我国当前流浪儿童救助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以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助人理念,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防治,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高效的、"标本兼治"的流浪儿童救助系统的建立寻得捷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台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出台后,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随之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应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救助站与高校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