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年卢卡奇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的路径揭露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性物化现象,时间的空间化则是物化意识生成及批判的关键。现代社会全面商品化、抽象化,时间的空间化则以合理化的劳动时间形式,从客体侵入主体、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总体,催生物化意识的生成。时间的空间化指向一种无限进展的非质变状态,并否定“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因而揭示出物化意识非批判性、非生命意义的实质。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深化了卢卡奇基于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阐扬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时间向度,且与西方现代某些重要思潮相呼应。  相似文献   

2.
高玉 《云梦学刊》2002,23(2):53-56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文艺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结构上的深层一致性,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既相互矛盾又互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国际所属西方国家某些共产党内的一股“左”的思潮,绝不是一个体系严密,思想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但是,它们有共同特征,即都把主体性研究放在首位,重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合理的否定和批判,提倡总体革命,以争取人类的全面、彻底的解放。本文拟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总体革命论中的“文化革命”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伦理学说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解放的实质性伦理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方法,因而得以摆脱西方伦理学的形式论证方式。随着马克思逐渐沉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质性伦理学被进一步丰富,转变为经济——道德式伦理学。马克思将道德批判建立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即经济社会的道德批判,以物质经济与道德双重结构建立马克思所特有的伦理学。并且以无产阶级作为支点撬动物质现实,在否定资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经济——道德式伦理学的完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言说主要是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呈现的,正面性言说仅是蓝图式概括,实际上以一种基于实践的想象方式呈现,最终也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共产主义道德范畴,诸如时间、自由人联合体等。  相似文献   

6.
苗贵山  冯敏 《北方论丛》2005,1(1):108-111
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观,其目的不是要抽象地批判和否定人权,而是要彻底颠覆近代西方人权观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揭露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实质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无产阶级人权观,实现了批判与建构的真正整合.  相似文献   

7.
杨乐强 《学术论坛》2004,3(4):20-2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批判的思潮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形成鼎足之势,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谓现代性,形成对异化、科技、文化、消费、生态和社会心理等多个主题的批判。这种批判与马克思在19世纪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关联性,对于剖析我国现代化某些负面因素有启示作用,但其本身的过激言行使它堕入了形而上学,从而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论“本体性否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当代的本体论建设应以“人的现实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从而完成对西方各种 本体论和中国传统本体论的双重改造。“否定”是作者对“人的现实的可能性”的具体价值规定。其 基本内涵一是“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二是“批判对象”与“创造结果”的不同而并立。“本体性否定” 的特性是自发性、超验性和个体性,以区别于辩证否定的自然性、循环性和本质上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9.
荒诞文学不是一种歌颂性砭文学,而是一种具有彻底的否定精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批判性文学;它不是简单肤浅地针砭时局,而是在大彻大悟的基础上,以复杂、深刻、荒诞的文学形式从根本上对现存的西方文明价值体系进行否定和批判。因此,尽管它有着极大的不足和局限,却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不失为一种严肃文学。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讨荒诞文学的批判意识与局限。  相似文献   

10.
张一兵教授及其同仁认为,法国1968年的学潮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已经终结。笔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否定辩证法》对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是物化和异化批判传统的继续,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虽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但不意味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它的转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原来的“他者之镜”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今天的“他者之镜”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要西方国家还有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对马克思的事业和社会理想保持着某种理论和实践的忠诚,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潮流就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社会,一种非理性的、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高雅艺术已经被清除掉它的否定的、批判的向度,嬗变为维护现实社会制度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像一个社会过滤器,过滤掉人们政治意识中的一切对制度的不满、反思、否定以及超越性的思想,构成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警觉到这种状况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危害,因而对此进行全力以赴地揭露和批判。可以说政治意识过滤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这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西方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以反思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表达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在超越的冲动,体现为时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二是将现代性内在所蕴含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与人类形而上精神相互结合,将其立体放大到人类整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体现为空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双重维度及其统一表征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与人类理性形而上精神的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对卢卡奇一直是肯定和赞扬者居多,但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卢卡奇却遭到过严厉的批判。60年代以后,卢卡奇在西方受到特别的推崇,与此同时,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批判否定转为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4.
由迪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244-250
近年来,优绩主义受到了英美学界的严苛批判。批判主要从实践与伦理两个视角展开。实践视角的批判将优绩主义问题的症结归结为外在的实践问题,揭示出非优绩因素对优绩主义实现其正义目标构成了破坏。伦理视角的批判将优绩主义的本质问题归结为由其理念自身的狭隘性与道德逻辑的缺陷所构成的内在困境。前者并不否定优绩制的道德可欲性,后者则否定优绩主义作为社会公正基础的资格。伦理视角的批判比实践视角的批判更为尖锐和深刻,但作为一种对西方民主危机的诊断、一种正义观念以及一种意识形态仍存在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有关西方科学哲学的论文、述著不断被介绍进来。其中,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证伪主义。应该说,对于探讨经验自然科学中的逻辑方法论问题,证伪主义的某些观点,不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且就其所涉及的问题本身而言,也有着一定的深度。但是,从总体上看,证伪主义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对证伪主义作出深刻而恰当的分析和评论,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本文不准备涉及证伪主义的很多观点,而仅想针对证伪主义真理观中的某些错误内容——把认识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证实和证伪、批判与继承绝对地对立起来;只承认否定,不承认肯定;只承认证伪,不承认证实;只讲批判,  相似文献   

16.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史上,阿多诺具有不同寻常的理论地位,原因在于:他一方面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批判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又使经典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现代性意义上的批判转向了后现代批判,这一转向为后现代思潮的产生奠定了较为深厚的理论逻辑。在其代表作《启蒙的辩证法》与《否定辩证法》中,他对现代西方哲学、文化与生活的把握,他的批判理论逻辑的内在建构,至今仍然是西方左派文化的重要来源。在国内的研究中,过去比较强调对《启蒙的辩证法》与《否定辩证法》的理解,强调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对同…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阳康 《江汉论坛》2001,1(11):30-34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其矛头直指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文明核心的现代性。后现代化主义者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否认各种形式的哲学世界观与价值体系,颠倒人文社会科学中主体与对象、作者与读者的基本关系,否认科学观、真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根本上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应当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复杂性中探析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基础,关注其所提出的某些真实问题,把握其思想动向,同时努力克服其片面性、极端性和消极态度,大力加强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发挥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谷宇 《社会科学家》2012,(7):149-152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批判,体现了理论的锋芒和力量,其咄咄逼人的批判性有着深刻的哲学、文化和美学渊源。社会哲学是批判的哲学基础,精英主义的文化观是批判的思想立场,自律与否定的艺术功能观是批判的实践武器。批判精神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留下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七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公共管理这一新的行政管理理论思潮进行了全面的审理。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是这一新思潮的理论基础,否定以官僚制为信条的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及互惠互利的合作,是这一思潮的根本旨趣。同时,本文在审理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思潮适用于现实的条件,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思潮的理论缺陷,通过审理与批判,最终确认了这一新思潮具有三个有生命力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