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家庭照料人员模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健康养老提供依据。方法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19年7月至8月,对多阶段抽样产生的782名60岁及以上城乡老年人入户访问调查。结果老年人健康自评得分为(7.69±1.53)分,半数老年人患有至少1种慢性病,抑郁评分为(1.39±2.37)分。家庭中主要关注被调查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责任人、身体不适照料人和心理健康照料人都是老年人和子辈共同参与的模式比例均最高,分别为45.0%、39.0%和4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照料人员模式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关,但与老年人自评健康无关。结论子辈与配偶仍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最主要照料人,建议多措并举推广子辈与配偶共同参与的老年健康照料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数据,实证分析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的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采用OLS以及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发现上述结果仍然成立;低龄、 女性、中部和东部地区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更容易受到子女代际支持的影响;存在着“子女代际支持—生活满意度—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传导机制。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健康老龄化的进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面临慢性疾病、孤独、抑郁甚至自杀等系列健康问题,国家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以在厦门市开展的实证研究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探讨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等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居家社区养老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三个因子;老年人健康分为客观生理健康、客观心理健康和主观自评健康三个因子。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及与子女合居,能够促进老年人健康;子女数、经济支持、劳务及照料、感情亲近度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不同;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三个因子对老年人主、客观健康影响有差别。对此,本研究提出拓宽老年人收入来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体系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横截面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个体医疗资源及可及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拥有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好,参加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儿女照料的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差;需要所在社区提供医疗服务、生病时由儿女照料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较差;能够及时获取医疗资源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多和“三孩”政策的影响,使农村隔代照顾越来越普遍。文章基于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最小二乘回归(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回归模型研究农村地区提供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能力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提供隔代照顾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在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两方面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隔代照顾对女性中老年人的影响比男性更为显著,年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因此,在家庭层面上,应合理发挥中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身心健康特点。在社会层面上,应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并出台有关中老年人隔代照顾家庭的政策制度和经济补偿措施,发挥农村隔代照顾对中老年人健康更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以逻辑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综合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表明,社会参与能够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在自评健康与身体健康方面,相比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和ADL的提升作用更大,但在IADL方面的影响较弱。社会参与能够更有效缓解城镇老年人的抑郁,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更积极的影响。在鼓励老年人积极投入社会参与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城乡社会环境差异,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开展社会参与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另一方面改善城镇环境,以社区为依托,为城镇老年人构建良好社交环境与“半熟人”社群。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 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积极的社会参与。休闲活动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根据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并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考察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休闲活动参与、健康自评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并检验了健康自评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休闲活动参与度和健康自评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 均与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与其消极情绪负相关; 参加休闲活动对其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其消极情绪的缓解效应; 休闲活动在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身上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老年人健康自评在休闲活动参与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老年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寻老年人社会参与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增进对社会参与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在南京市3个社区随机抽取238位老年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社会参与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社会参与率为42.4%;有社会参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无社会参与老年人,二者在SCL总分等8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自评健康、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社会参与对于提升老年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基本现实,文章聚焦老年人健康脆弱性问题,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休闲娱乐活动参与对老年人健康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与休闲娱乐活动既能直接缓解老年人健康脆弱性,又能通过提高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来减轻其健康脆弱性,并且存在“休闲娱乐活动→健康水平→生理健康脆弱性→心理健康脆弱性” 等多重中介路径。同时,休闲娱乐活动参与在缓解城市老年人生理健康脆弱性方面作用更为显著,对缓解镇区和乡村两个区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脆弱性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完善城市区域公共休闲场所适老化建设,建立镇区和乡村区域老年心理干预体系,完善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应用Ordinal 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性支持方面,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积极影响;在实质性支持方面,社会保障收入高低、看病是否方便和医疗保障状况也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影响。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和客观健康指标也影响到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自评。  相似文献   

11.
生活满意度一直是老年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鲜有研究将之放置在城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本文从农村老人迁移的视角,综合利用2013年深圳市P区农村流动老人专项调查、2015年河南省Y县农村老人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流动老人与非流动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孙子女照料强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流动老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老人隔代照料强度的增长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而男性老人照料强度的增长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对于非流动老人而言,照料孙子女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老年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健康自评得分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有利于理解城镇化对老年人生活福利的影响及照料孙子女强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健康资本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研究假说,分别从情景记忆得分、精神状态得分和抑郁状况得分三个角度探析了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照料强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且对女性和中西部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影响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子女照料可以通过增加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以及提高对子女的满意度来改善其精神健康。因此,有效利用以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资源,构建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的多元供给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助推“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3.
在健康中国方案的实施下,研究老年人健康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发布的数据,运用无序多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对分年龄、分城乡、分性别的老年人健康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健康评定标准对不同属性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说明健康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存在异质性。从躯体功能来看,具备良好躯体功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自评健康较好的老年人对生活不满意度最高;心理健康一般的老年人对生活不满意的程度高于心理健康较好的老年人。本研究丰富了健康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对当下"健康中国"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了解夫妻议价能力差异对农村老年父母照料行为的影响,借助纳什议价模型,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夫妻在家庭资源分配上不仅存在相对权利的较量,还存在偏好差异。随着妻子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妻子更倾向于向亲生父母提供时间照料;(2)父母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差异对于成年子女夫妻家庭资源分配的影响不容小觑。(3)姐妹的替代照料可以有效减轻夫妻对于双方父母的照料责任。研究结果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成年子女夫妻之间的权利互动模式,进而能够宏观地了解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定序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考察了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同影响,而且扩展了社会支持的内涵,分析了社会支持的质和量的影响差别。研究发现:女性老年人、高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子未必多福",子女数量增多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并不能对其心理健康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来自于公共财政、集体补贴的收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亲人的精神支持具有积极影响;核心家庭成员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以及老人在生病时能获得家人的照顾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老年人所拥有的医疗保险类型也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宗占红 《调研世界》2023,(12):55-64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等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居家照料与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关系,为发展完善我国老年人居家失能照料服务提供实证研究依据。结果显示,追踪期内失能老年人全因死亡率为70.47%,平均生存时长为2.45年,居家照料特征以子女或配偶照料、轻度失能、有偿照料为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低;轻度失能、有偿照料、照料需求满足均对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抑制作用。建议以满足照料需求为导向,关注弱势失能老年群体,开展照料技能培训,失能预防关口前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失能老年人晚年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17.
老年志愿者是健康社区治理工作体系中的有生力量,参与社区健康志愿服务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形式。该研究以积极老龄化视角,从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支持、社会适应等维度选取变量,调查江苏南通某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和认知水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志愿者的认知水平总体高于社区一般老人;60~69岁老年人是社区健康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文化程度越高和与子女或与配偶及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其健康志愿参与更高,良好的社区交际及文体娱乐参与促进了老年人参与健康志愿服务,但尚未发现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宏观保障、中观支持、微观激励三个维度推动老年人参与社区健康治理发展,为老年健康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社区健康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激发其参与社区健康治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多层次社会资本内涵,将其划分为个体家庭结构型、个体家庭关系型和个体家庭认知型社会资本,村庄公共社会资本和村庄团体社会资本,通过OLS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多层次社会资本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多层次社会资本对东、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多层次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多层次社会资本对不同省域间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③村庄公共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东、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村庄团体社会资本对中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切实保障好老年人健康格外紧迫。基于此,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机制研究表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降低老年人慢性病发生率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健康。因此,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状况下保障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