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世界性的根本路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传播。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沃土,也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灵魂。发现并培育拥有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电影音乐艺术品牌,使其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它就必然会在世界电影乐坛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种: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他们三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都是秉持振兴民族文化这一共同立场的。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民俗学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而鲁迅的文化学理论,则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鲁迅对作为启蒙…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乡土文化热的中西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化"研究不仅为我国建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提供分析与批判的知识基础,而且为我国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多重现代性奠定了精神资源.五四现代性话语建构中由鲁迅、茅盾等首倡的"乡土文学"范畴,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起完成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化"的本土话语方式.21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政治时代主题与"启蒙的反思"的文化价值主题,与"全球一体化"下的"地方知识"民族性诉求,成就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乡土文化热.  相似文献   

4.
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审视与世界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性钢琴作品是我国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直接反映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推动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我国民族性钢琴作品创作中仍存在作品数量少、民族性缺失、"西化"印迹严重等问题。理性认识我国钢琴作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升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内涵,拓展民族性钢琴作品的世界性传播途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发扬我国音乐艺术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管理的实践活动,本来就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全球性,就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全球性原则的必要性.民族精神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激发人心向上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成功,网民个体民族精神也越强烈,也越能激发网民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不是简单地对具有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的肯定,而是要植根于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民族性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统一的.中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要使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本国与海外共同构建的海外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海外传播实践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深刻地置身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杂糅的文化维度中,造就了海外银幕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元驳杂的文化图景。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历史,观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并研究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海外银幕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本的话语构成和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莫言与贾平凹创作体量相当,所获荣誉相近,国内影响力难分伯仲,然就中长篇小说英译情况而言,二者在英译作品数量及译介效果方面相去甚远。莫言小说在译者、出版社及作家等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有效推介,而贾平凹小说却因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的不足尚未取得良好传播实绩。系统梳理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活动的差异,并借鉴传播学相关概念,可以构建中国乡土文学的英译传播路径,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 ,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矛盾性一面 ,因为电影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 ,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具有排他性。因此 ,中国电影首先要立足本国 ,适应本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 ,民族性与国际性又具有一致性。中国电影在内容上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共同点 ,弘扬民族精神 ;要注意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交融性。提倡民族性 ,并不排斥国际性。我们要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 ,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民族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9.
把中国20世纪前叶的关内、关外乡土文学作以比较,得出东北乡土文学的特质在于它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而说明二者是"两个流域的关系".之后又着力分析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绿色的谷>从民风、习俗、景物、传奇的故事以及叙述的语言等多角度考察其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通过纷繁的矛盾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品运用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抗日爱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马华乡土文学,指的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其发展道路。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烛照乡土之恶,从现代的审美标准来观照乡土中的民俗风尚,表达人类对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生活境界的向往。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马华乡土文学对原始风情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反映民族间的关系更加慎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十分敏感。这些不同方面对于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我国乡土文学应在表现文化的多样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历程中,民族国家想象已生发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巨大话语,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在台湾乡土文学中居于中心地位。乡土文学作家们在其创作审美活动中融注着各种各样的国家想象类型和民族认同方式,台湾乡土文学所隐含的一个基本的想象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从发韧,历经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至回归时期,民族国家想象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与关内乡土文学的异同:首先,东北乡土文学的产生具有较明确的主观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中透射出的是民族意识和文化对抗意识,而关内乡土文学的产生则呈现出随机性和非自觉性,其中透射出的是文化意识。其次,东北与关内乡土文学在创作倾向上也呈现出较明显差异;第三,东北沦陷时期乡土文学一方面受到关内乡土文学影响,但另一方面,又与关内乡土文学一样,共同地以俄国文学和东欧被压迫民族文学为精神渊源,并且比关内文学更广泛、更直接地受到俄国东欧文学的创造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经济体制的研究重视其一般性,忽视其特殊性;关于民族性对经济体制的制约作用研究甚少。民族性对民族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可从4个方面予以论证:民族性是制约民族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性制约着民族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民族性越突出,民族经济体制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越显著;民族性对民族经济体制的制约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民族自身的独特性是文艺民族化的客观基础。在民族的差别还未消失的历史阶段上,文艺民族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文艺民族化是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性而言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文艺的民族性,是民族的个性、特征的反映。别林斯基说过:“文学中的民族性是什么?那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①文艺民族化是文艺  相似文献   

18.
技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二者是技术的两个属性,二者既是独立的,又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我们既要利用技术的国际性,吸收外来技术,也要使之与技术的民族性相结合,促进与发扬民族技术,在中国加入WTO之际,民族技术应该加入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中,充分利用技术的这两个属性发展科技事业。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论是文学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大众化的文学实践,还是文化符号由"鲁迅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换,以及新的文学规范的设定,都在不断探索本民族文学现代性和民族性并重建构的新的可能性。从延安文学的实践及发展来看,一方面,它的现代性追求尽可能地向本民族的文化靠拢,突出中国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所建构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着现代性追求的实践特征。延安文学所追求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所确立的民族性是内涵着现代性的民族性,民族性塑造着现代性,现代性目标又深化着民族性的诉求,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对接的过程,由此构成了延安文学的双重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并重。现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延安文学的两翼,形成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并为建国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学规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6,(6):123-124
<正>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民族性的审视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价值观的传播,一种是为获取文化产业化商业利益的传播。在文化超越地域和民族区域的限制走出国门的时候,对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民族性的审视就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内容上,显然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又必须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传播,让传统文化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