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一年 九月 18日 △夜十时,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炸毁柳条沟一段路轨,诬称中国军队所炸,随即借口大举进攻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东大营及沈阳城。东北军急电南京请示。蒋介石下令,为避免事件扩大,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明治以来形成一条对外侵略的政策路线,这就是“大陆政策”,自19l0年吞并朝鲜以后,侵华一直是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深远影响,既推动日本武力侵华,形成远东战争策源地;也加速了日本国内政治的法西斯化,这两者互为因果,成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4.
一、“计划热”的兴起和低落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规划,对市场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调节。法国从1947年至今,连续实施了七个中期计划,现正执行第八个计划(1981——1985)。日本从1955年起实施了九个中、长期计划,目前在实施新七年计划(1979——1985)。西德因战时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为群众所痛恨的历史因素,“计划化”起步较晚,在1967年经济危机后也搞起  相似文献   

5.
尽管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何时问题尚有争论,但弥漫于全世界的硝烟,最早是从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九·一八”事变,实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六十年了,如今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它却能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试就1931—1945年这段历史,提出几点体会,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芦沟桥事变,四十七年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一、“七·七”事变的必然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烈火。这场长达八年多的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招致巨大牺牲。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次事变,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对今后中日两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讨论,目前在我国史学界中有三种观点:即“三一说”、“三七说”和“三九说”.主张“三一说”的学者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视为“二战”起点.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和平”局面,开始了新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中国战场成为开辟最早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最早战争的策源地,是走向新的世界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不抵抗主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七个年头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华始终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对应政策,即不抵抗主义。正是这个主义,解除了国民党北方军队的武装,使中国丧失了东三省领土,造成了华北危机,并导致了芦沟桥事变。对日本的侵华,举国愤慨,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发表了不少声明和演讲,但语多灰色阴沉,即或有慷慨激昂之词,也是空话,毫无抗日主张和计划。事变的第二天,吴铁城在北平召集省市两整委会谈话时说:“希望对日军占沈事,以慎重沉着态度,表示意见。”(1931年9月20日《申报》)9月22日李石曾在北平市党部扩大纪念周上讲:“沈阳事件,吾人可证实国人须和平奋斗,不要感情冲动,须团结内部,一致抗日,自可成功。”(1931年9月22日《申报》)外交部长王正廷,则完全寄希望于国联的裁判,9月21  相似文献   

9.
1945年年 8月日本投降后 ,日本众议院于同年 12月通过《关于战争责任的决议》 ,确认日本“违反国际法规 ,犯下了残虐行为的刑事犯罪”。但战后 5 5年来日本右翼一再挑起教科书事件、刘连仁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满州建国碑事件等翻案事件 ,特别是 8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政治总决算路线”后 ,出现了日本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的右翼势力相勾结 ,更加猖狂地组织团体 ,发表谈话 ,集会游行 ,出版书刊 ,拍摄影视 ,公开掩饰战争罪行 ,美化侵略历史 ,歪曲战争性质 ,不断挑起事端 ,极大地伤害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给日本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在欧美列强的威逼下,日本被迫解除国禁,实现了“开国”。日本的”开国”是以西方的冲击为契机,以文化“开国”为先导,以政治、经济“开国”为尾章。这一进程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为明治维新的历史性选择与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二战”期间日本文坛经历了文学史上最堕落、最令人窒息的历史阶段,四千余名作家加入了“文学报国会”,为军国主义政府发动的侵略战争呐喊、鼓吹。如今7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关于文学家“战争协力”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日本著名评论家安田武从作家“资质”和民族“特质”入手,描绘了著名国民作家山本有三由“抵抗”到“堕落”的轨迹。对安田武的“论点”进行辩证分析,有助于了解日本文化精英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有助于探究日本文坛至今还没有明确文学家战争责任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二战的“加害者”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不仅给亚洲各国造成巨大的灾难 ,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日本人民也饱尝战争的艰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本人民最终也是“受害者” ,但两种“受害”性质不同 ,不可混为一谈。日本人民也需要和平 ,但日本国内并未反省侵略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逐步向军国主义靠拢 ,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纵容态度 ,若此以往 ,日本可能重新成为“加害者” ,并产生更多的“被害者”。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转变为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一改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实行抗战,决非偶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而愈益汹涌澎拜,对国民党政府走上抗战道路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并显示了如下特点;首先,参加阶层广泛。日本疯狂侵华使中日民族矛…  相似文献   

14.
每当人们提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然想到“七·七”芦沟桥事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在目前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或论著中,都把“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是其实现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关键性的一步。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向了向邻国扩张的道路,在明治政权确立之初的《五条誓文》中就有“大振皇国之基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成于四方”。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先占领台湾、朝鲜半岛,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本部,进而称霸全世界。根据这一方针,1894年和1905年先后发动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侵占了台湾、澎湖,并把南满和东蒙从俄国人手  相似文献   

15.
从1927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破坏。日本也遭到沉重打击。1931年工业产量比1927年减少34.5%,重工业有近一半米开工,失业者300万,农产品价格锐减,造成农民大批破产。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为了转嫁危机损失,缓和国内矛盾,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东北三省的战争。1937年秋,经济危机再次冲击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新的经济危机威胁和重新瓜分世界,日本开始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由此可见,日本侵华为经济而起,对华进行经济掠夺就成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本目标和侧重点。占领中国大半国…  相似文献   

16.
继货币主义在英、美取得初步成效以后,供给经济政策又在西方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受到重视,这意味着西方经济思想正发生某种变革.经济思想的改变,不仅对整个西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西方经济思想的三次变革自从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西方经济陷入“滞胀”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历来被史学界同仁所关注,论著甚丰。本文拟就9.18M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原因及后果做一粗略的剖析,意在丰富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起因考察的视角。9.13事变前后日本经济困窘,为转嫁危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飓风不可阻挡地迅速席卷了岛国日本。这场破坏力极强、波及范围之广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起步晚、经济根基浅薄的日本深深陷入大萧条的泥涡中而不能自拔。1931年B本工业总产值降低到1929年的67…  相似文献   

18.
发源于中国的“朱子学”即“道学”曾一度被江户日本接纳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由徂徕学派引领的“脱儒入法”运动却将“道学”高远的形上论尽数拆解,并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化道为术”范式。上述转向与日本古已有之的“实用哲学”传统相关,并曾给其近代化转型提供过某些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文化中“第一哲学”的缺失。而在今天,道术不二、体用一如的“中道”哲学,或将引领人类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文明走向一个人类共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东西方为了刺探对方军事情报、战略部署、政治动向,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各种间谍活动。今日世界,冷战结束,东西方矛盾大大缓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前苏联分崩离析,各共和国为了在旧体制的废墟上创建新的国家而艰苦奋斗,内乱频仍。那么,间谍战是否停止,各自相安无事?恰恰相反,间谍战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在不断升温。人们称间谍战为“无硝烟的战争”。 近年来,随着经济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和国家关系的重点,国际间谍战的焦点也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了经济、科技领域,并且已由从前的东西方集团互为敌对目标演化为美国及其盟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竞争。 德国、日本、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的经济间谍活动日益频繁、激烈。法国间谍人员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企业中安插“鼹鼠”,以窃取科技情报。日本在恢复经济、发展科技的过程中,从美国、西欧等国盗窃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情报,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人”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经济人”假设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经济学说,理论上“经济人”的完整含义至今仍在争议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与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方方面面。全面认识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的位置,是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之一,也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关系的关健所在:“经济人”是一种理论抽象,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当然有许多不一之处,只是为了理论分析上的便利,才舍弃掉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个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