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特 《船山学刊》2004,(3):79-81
道德在孔子思想中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较低的层次 ,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的层次 ,也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孔子关于道德的不同层次的思想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道德的层次属性问题 ,是孔子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发表了方克立的《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論问题》一文,評冯友兰的“普遍性形式”說。文章說:“馮友兰先生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实际上貫彻了一种超历史超阶級的抽象方法”,例如任分析孔子所說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命題时,馮先生認为,“应当区分它們的‘字面意义’和‘具体內容’?幼置嬉庖蹇?这些命題是超历史超阶級的,孔子所說的‘人’和‘欲’都是沒有阶級性的;从具体內容看,这些命題是有阶級性的,孔子所要爱的还是剝削阶級的人。”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的记述看,孔子讲求的“仁”一方面须“推己及人”,一方面须“克己复礼”.表面上看,“推已”与’克己”似乎是矛盾抵牾的,其实并不然.“推已及人”也即孔子一再强调的“忠恕之道”:“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照孔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其所向所背,向即好,背即恶.人欲为仁,首先要从自己有其所向所背、所好所恶,推之别人也有其所向所背、所好所恶;进而自己欲实现其所向所好,同时也要使别人实现其所向所好,自己欲战胜其所背所恶,同时也要使别人战胜其所背所恶.这是“推己及人”的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5.
儒家忠恕的理论疑点和实践难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它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实行忠恕需设身处地,旨在倡导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安晋军 《理论界》2010,(7):136-13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忠恕本身内含一个"验证程序",这是针对主观主义的内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但在塑造郭沫若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说,郭沫若一生文学创作上的优长与不足,都与儒家文化、儒家美学密切相关。儒学的中心命题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似文献   

8.
原忠恕     
《文史哲》2021,(1)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伦理要求上做为最高标准的“仁”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实行“仁政”。但“仁”的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孔子家语》)。这里也提出了“仁者”如何爱人爱己处理人我关系的问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象是一句士大夫终身可行的个人修养的箴言。但放在儒学整体思想中,这是“仁爱”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是对如何“爱人”“爱己”的问题的回答。含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人之所欲者最大可概括为爱己,人之不欲者最大可概括为害己。一个善,一个恶。己所恶的,不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反过来已所欲者,也施于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爱己,施爱于己,施爱于人,建立仁爱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圣者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贯彻是至道大德。执政者权力在手更具有施爱于民众的能力和责任。仁爱政治是全社会获得爱的保证。当今世界危机丛生,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及战争问题、难民问题,贫困和暴政问题、人权问题,总之是人类生存问题,不断困惑着世界。世界需要发扬爱人爱己的精神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儒家“平天下”的理念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益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儒家“和气生财”的思想文化,可以培育、营造或增强全球进行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儒家的“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义”关系到获得财富的正当性、有效性和道德性,儒学“义而后取”的思想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完全相通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等儒家优秀的思想文化与经济全球化所追求的互利互惠与双赢的最后目标,则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七十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民主主义者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对中国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冲击,特别是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儒家的修身之学非但没有进行清醒的批判,反而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甚至抬到相当高的地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就认为儒家“不欲人我相加”的推己及人之道是‘群己间平等自由之精义”(《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结合我们现实的价值目标,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由孔子肇其端的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本位文化,它的基本点不外‘内圣”和“外王”两端。修身之学即属“内圣”范畴。它强调正心、修身,要求人人修养自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克制自我,推已及人,最终达到仁人君子的圣境,自然会达到社会的普遍和谐安定状态。它的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正统意识--儒家思想里,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了自己独特的人权因素和传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以人道、"仁爱"待人,"先人后己"、"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蕴含了独特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语》等儒家元典中的“忠恕之道”再生产着“君本位等级制”。如果“忠”侧重“尽己事上”而“明明德”的“真理性”要求,那么,“恕”则侧重“推己接下”而“得众使民”的“权力性”要求。这是“第一轴心时代”造就的政治伦理通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最能知“己”而自居“己”的儒士或知识分子,大都在“大义”上极尽至善解释之能事,以为自己在做着“成人仁,助教化”的大业,庶不知乃是“为尊者讳”。  相似文献   

15.
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当前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可资我们借鉴进行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 孔子认为仁是极崇高的品质,他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提问对“仁”有不同的回答。认为“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能在行动中贯彻“恭、宽、信、敏、惠”五项原则都是仁的表现。孔子所说的仁内  相似文献   

1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顺光 《江淮论坛》2010,(1):101-106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19.
<正>"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礼,悌等内容(徐志刚,1997:145)。孔子的"仁"是一种全面普遍的道德体系,而在《论语》不同篇章中的"仁"  相似文献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