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涛 《兰州学刊》2008,(4):113-114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吉法 《理论界》2006,(9):22-23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从一定程度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扎实帮助农民解决好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最大亮点。太行山区黄崖洞镇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采取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政 《理论界》2006,(10):22-23
当前辽东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许多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亟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杜立芳 《兰州学刊》2009,(10):72-7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二十一世纪初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以农民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归宿。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重要意义,最后探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本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极为悬殊,其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责任主体的缺失,其结果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进一步完善其供给制度,改变政策导向和政策思路,创新供给模式,实施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极为悬殊,其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责任主体的缺失,其结果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进一步完善其供给制度,改变政策导向和政策思路,创新供给模式,实施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免税以后,黑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原有的困难和矛盾凸显。农村基层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匮乏和基层干部素质的制约,使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是推选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基督教在农村发展很快.宗教作用的两重性特点昭示我们,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情况,必须加强对信教群众的科学教育和引导,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调适措施,确保基督教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相适应,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搞好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本文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赣榆县的部分村庄进行了走访调查,旨在获得最真实的数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变迁过程,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规划性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动力问题显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以往的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保障,主体性观念得不到呵护,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由此,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在激发农民新农村建设内在动力的基础上形成建设的合力,进而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互动机制,从而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破解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的历史性难题。  相似文献   

12.
鄢新萍 《理论界》2006,(12):40-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宁  张兵 《社会科学家》2006,(3):106-109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新的方向,文章在回顾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曾经的探索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模式存在的误区,对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了以金融支持为杠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凸显了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找到了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实现了从“消灭农村”向“建设农村”观念的根本转变,彰显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趋向的必然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举措,勾画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民粹主义、复古主义、工具主义、包办主义和形式主义等诸多误区.只有正确处理主体、主导和主题三者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农民、政府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才可能走出各种误区.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通过政府和农民共建农民城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变成市民。而在乡农民的土地产权则需实现家庭化,同时避免农村土地的反复调整,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养老保障权。长期改革的实践证明,近些年来的农村政策和改革、发展思路难以使内陆广大农区富裕起来,多数个体农民的发展遇到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政府调整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既支持农民向城镇转移,更支持在乡农民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走股份合作或协作的道路,帮助有条件的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17.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缩小城乡差距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关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资金、技术、制度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中还包含着一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如立足于农村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互动机制、实现全社会平稳发展的稳定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黄荣华  雷国兵 《兰州学刊》2010,(11):109-112
武汉市H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国家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发展农村新兴产业、调整农村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软件建设,几乎没有投入,部分建设项目缺乏有效监管,浪费严重。农民的资金主要用于盖房,买家电、摩托车和手机以及婚丧嫁娶支出,改善自家物质生活水平,或者对小孩进行教育投资,但对于发展农村新兴产业、调整农村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软件建设,投入很少,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一种简单循环的水平上。几乎没有村民花钱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从长远来看,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应适当兼顾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是循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步伐,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基本观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必须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小城镇为载体。这一思想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调查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领导干部对农村现状不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原则、要求不熟悉,新农村建设中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因地制宜等问题,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运用开会调研、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调查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