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们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各自有两种涵义。关于绝对真理的第一种涵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24页)一些哲学教科 相似文献
4.
陈敏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1)
关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是哲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原因就在于我们原有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一些前后矛盾、逻辑不通和概念混乱之处,而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问题新论─—兼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史贻逵研究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不仅涉及一般科学真理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以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绝对真理的不同思考问思真理是认识范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这一范畴的认识精华,构成了如今的关于真理的一套理论。真理论中认为:“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提供了绝对真理”,①或者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以及定义式说:“无数相对真理之...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其理观时,指出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其理,那末表现客观其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绝对 相似文献
8.
在真理与阶级性的讨论中,经常涉及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的问题。由于它们是本体与属性、外在与内在的两对矛盾,具有复杂的辩证关系;而有些人又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使真理自身的历史进程变得模糊不清,当然也就无法弄清真理与阶级性的关系。要把讨论引向深入,我们认为弄清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转化是很重要的一个关节,本文先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引入认识论,并且经常使用的一对哲学范畴。但是,在最近一个时期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却出现一种“取消”论,认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概念在认识论中没有独立的意义,而且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因此主张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摒弃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的概念。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有必要对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理论价值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正> 最近,读了一篇以《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为题的文章(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2期,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该文)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 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独断论时,提出了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有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看法,就是把绝对真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完备认识。新编的哲学数学大纲也重复了这种观点。大纲认为“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活动将无限地延续下去,总是有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完备的认识,达到绝对真理。”我认为完备认识的绝对真理是不可能获得的。 第一,这是因为绝对真理并不是与相对真理无关的、独立的一种特殊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疑难点。造成这一问题的理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两个概念含义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为了澄清理论是非,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原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他原理相协 相似文献
14.
<正>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仍在认为,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简称为“总和绝对真理”)。如某权威教科书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或早或晚地转化为主体思想的内容”。为何有此绝对真理?教科书又都坚持这样的理由: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认识尽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这就是思维的无限性;然而,每一 相似文献
15.
王永昌同志在《相对真理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二期)中认为,这种由“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的绝对真理”之所以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割裂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把虚无的东西当作实在的东西”,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绝对真理”,它必将导致人们怀疑和否定”它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