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鲁迅早期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在当时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雨中形成的;是鲁迅的世界观,首先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文艺上的具体反映。而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倡“叫喊和反抗”的文艺,则是他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鲁迅一开始从事文艺运动,就有明确的革命目的。他既痛恶封迠士大夫将文艺视为消闲的工具,也反对资产阶级的“为艺术而艺术”。他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自觉地用  相似文献   

2.
三鲁迅早期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在当时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雨中形成的;是鲁迅的世界观,首先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神在文艺上的具体反映。而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倡“叫喊和反抗”的文艺,则是他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生推崇鲁迅,这并非是为了利用鲁迅,而是基于他们思想的相通。在文艺问题上他们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视文艺为推动革命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都强调要把革命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化为作家情感的内在需要;他们还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出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待各种文艺流派,主张“拿来主义”,用其可取之处,目的是为了创造我们的新文艺;鲁迅的创作,虽然革命现实主义为其基本特色,但也融合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吸取了象征派等流派的某些长处;鲁迅对一些文艺支流的批评,和对一些好奇鹜怪的青年艺术家的告诫。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普及鲁迅著作提高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觉得里面涉及的许多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问题,包括把鲁迅既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又“赞同”文艺“也可以”“用于革命,使为工具的一种”的主张简单化为赞同“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因此,特借编《鲁迅文论选》的机会草成此文,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主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怎样看待鲁迅与“左联”,以及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我们与“四人帮”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现实政治气候和个人政治取向的影响,鲁迅自从事外国文学译介以后就把翻译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前苏联的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革命文艺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革命文艺情结。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译介外国革命文艺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少年时代就喜爱文学艺术。从留学日本时期开始,他就一直以文艺为武器,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英勇奋战了一生。“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为建立中国新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进行了廓清、奠基、开拓的伟大工作。他光辉一生的革命文艺实践和对于文艺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至今仍然是留给革命人民和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一份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基本问题不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的超越性问题,而是感性的理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中国与世界的美学界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解.美学按照其本质应该涉及自然、技艺、艺术这样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不是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换的关系,自然既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从自然到技艺,到艺术,然后再返回自然,这是审美活动的真正本质与根本规律.从这种理解出发,美学应该把对自然美(自然的鉴赏)的研究当作自己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逹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渔和高乃伊是17世纪中西戏剧界的艺术巨匠,在剧本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二人戏剧功用论的内涵都很丰富,然而就此作比较研究是迄今学界注意不多的内容。李渔和高乃伊对娱乐的理解虽不尽一致,但都持娱乐和教化归一的观点,认为戏剧要通过娱乐而发挥教育、风化作用,使观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就如何实现寓教于乐的问题,李渔和高乃伊的观点也呈趋同之势。李渔和高乃伊的戏剧功用论是各自社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产物,都带有自己民族、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心。  相似文献   

15.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8,28(5):49-51
学者做学问,唯求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所研究的对象,解析推断,思索琢磨;然后将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世,以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术上,不必固守派别、宗系,而应吃"百家饭",吸收各家之长。做文学研究、写美学文章的人,要多些艺术感觉,多些审美经验。拙著《艺术哲学读本》,断断续续写了20多年,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从哲学角度论述了艺术的位置、本性,从艺术主体、艺术客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典型、艺术鉴赏(艺术接受)等方面,论述了艺术的特殊品格。与以往一些艺术哲学同类著作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活动基本类型的有关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由此出发,寻找艺术的坐标,提出自己关于艺术的新观点;同时探索了艺术哲学的变革路向,即:艺术哲学不能只局限于认识论,而应该在保持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变革,用人类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建立新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16.
杜瑾焕 《南都学坛》2002,22(1):64-68
许地山“五四”时期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充满了佛学色彩。它体现在“人生即苦”的价值判断 ,人生诸苦包括离乱苦、怨憎苦、情之压抑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生之旅的疲惫苦等 ,若想走出人生苦难 ,最便捷的道路当属宗教救赎 ,即要人们宽容、忍耐、自强、奋斗 ,重视自我的精神修养 ,建构新的自主人格 ,在参禅悟道中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和解脱。这种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使佛学禅理与艺术追求实现了契合统一 ,明心见性 ,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睿智思辩的思维方式与比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的结合 ,创造出优美生动、意味深长的意境、意象和意念 ,最终形成作品玄想空灵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众多的研究者都强调诗歌的创作重在意境创造.本文认为,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诗歌的创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完成在后,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意象组合形成意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才思无穷寄载笔——论任昉笔体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西方相关理论的映照下,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身心关系理论的不同形态,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倾向于朴素的身心合一论,较少由理性分析推到极处而有的身心分离为二个实体的学说;大都在身心合一的前提下讨论身与心的互相影响,且在身心二者中更重视心的作用。并且因为气本论的传统, 大多数哲学家将精神活动归结为气的自然作用,且在修养中加入道德的、艺术的意味。这使它在整体上呈现出浑全性、对心理活动挖掘不深且将心理活动自然表显于语言和行为的现象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话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最理想的文学载体 ,二者有先验地相通之处。他反对艺术模仿现实 ,以想象和虚构构筑其叙事文学 ,这正是童话的灵魂。他极力渲染美与丑、灵与肉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正好契合了儿童二元对立的观念世界。他极力营造浪漫、富有诗意的氛围 ,与童话文体风格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