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五十年来,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中外学者认为,纳西族象形文字自北向南发展,其分布和传播可表述为:无文字地区(木里、永宁、盐源等地)→有象形文字(若喀地区、北地地区)→有象形文字和标音文字地区(丽江县南山区、维西县鲁甸区)。本文根据考古新发现和实地调查材料,对木里、丽江两地区的象形文字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外学者的木里地区无象形文字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纳西象形文字的使用范围应该扩大到金沙江上游的木里、永宁等地,其传播可能是由南而北。  相似文献   

2.
丽江纳西民众的藏传佛教信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元代,藏传佛教对纳西族基本无影响.在明代尤其在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藏传佛教在丽江纳西族中仍有着很大影响.而其在近现代逐渐衰落,主要与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多元宗教的传入和汉文化的影响有关.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丽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和木增友好交往述论李近春明崇祯末年,在汉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史上,有个被纳西人至今称道不忘的重要事件,那就是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滇到鸡足山和丽江时,同纳西族的诗人、作家、隐退的土知府木增有过极其友好真挚的交往。其起因是徐霞客西游前,陈眉公先写信...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居住、生活的云南丽江一带,自古盛行“三朵节”的风俗。(详见本刊本期《“三朵节”的由来》)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中甸白地“白水台”表演歌舞、赛马、进行野炊、丽江坝子有妇女“见丹节”、“牧童会”等活动。纳西族人民家家户户盛装前往,热闹非凡。这一风俗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纳西族文化资源进行了阐述,对纳西族文化独特的价值、主要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论述,肯定了50多年来纳西族文化工作的成绩,并对如何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措施、开发的办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段红云 《学术探索》2004,(9):107-111
纳西族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丽江木氏作为统治丽江近五百年的纳西民族上层势力,对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习俗、文化等的发展变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云南众多土司当中,也具有代表性。作者对元代以前丽江木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木氏不断崛起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木氏崛起对纳西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自治乡的纳西族,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4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9%。苏达河北岸的俄亚村则是该乡纳西族最大的聚居村寨,有130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2%;1060人,占全乡总人数的25%。全村除一人为上门当赘婿的藏人外,全部为纳西族,占全乡纳西族总人数的42%。  相似文献   

8.
丽江,是一个令人生恋,容易动情的地方.东巴文化就像金沙江水的浪花一样,把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吸引到丽江古城. 纳西人,背着护身符,挽起丽江水,与玉龙雪山争奇斗艳,他们把小伙子称为胖金哥,把姑娘称为胖金妹.正是他们,传承文化,开创未来的精神让丽江的山能动容,水能动情!  相似文献   

9.
(一) 纳西族 纳西族在元、明、清时期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作“末些”或“么些”,又作“摩些”,皆同音译写之异。 元代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路(驻今丽江县)所属各府州,县境内(今丽江、永胜、宁蒗、兰坪、维西等县),柏兴府(今四川盐源、盐边)及鹤庆路也有一部分散居。至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向北扩展势力,纳西族人口因而散及今迪庆州一带。《维西闻见录》说:  相似文献   

10.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忠于中央王朝 ,以维护滇西北的安宁与稳定为己任 ,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 ,开采金银矿 ,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 ,丽江木氏土司对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政策 ,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方面 ,并对以纳西族为主的丽江地区多元化宗教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巴教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年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巴教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年代问题杨启昌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族宗教;象形文字是纳西族人民创制的古老文字。用这种文字写下的上千种东巴经书,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生习生活、语言文字;宗教民俗、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文学艺术、以及民族关系等等。这种文字和经书至今还留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祭祀仪礼田野考察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和四川美姑彝族毕摩深度访谈基础上,实地观察东巴和毕摩主持的祭祀仪礼,探讨纳西族东巴教和彝族毕摩教的仪礼传统.作者详细记录了东巴和毕摩送葬仪礼的仪程,并对仪礼蕴涵的宗教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纳藏文化交流研究是纳西学和藏学两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公元8世纪开始,大量的苯教徒迁居于丽江一带,使纳西族文化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但苯教与东巴教关系研究的藏学学者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藏学研究领域和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现状,系统梳理和总结纳藏文化交流研究也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云南纳西东巴文化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述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民族学的演进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丽江地区政府为了重塑民族形象 ,发起了一场旨在强调民族特色的运动。其核心是重建纳西族东巴文化。然而 ,要使东巴文化合法化 ,就必须除去传统东巴教中的不利成分 ,如封建迷信的东西 ,这样就能达到使纳西族成为一个好学、文明和先进民族的目的。这种变化正好可以解释纳西族的二个特点 :纳西妇女和山区纳西人 ,他们通常被作为纳西族不同文化的代表。目前重塑纳西族民族特色的各种举措 ,显然与当地政府试图扩大其影响不无关系。居住在云南省的纳西有 2 5万人 ,[3 ] 为…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地区,人口约28万。纳西族有自己的独立语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古老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宗教巫师——东巴们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和记述神活、故事等,所以被称为“东巴经”。《东巴经》是古代纳西族先民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有关历史、宗教、天文、医学、  相似文献   

16.
丽江地区是我国有名的旅游景区和汉文化、藏文化、纳西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区 ,其中纳西族东巴文化遐迩闻名。本文从丽江实际出发 ,如何充分利用地区人文景观条件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出了积极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藏、缅交汇处,集边疆、民族、高山峡谷为一体,是中国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这里不仅以举世罕见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有“东方大峡谷”的美称,是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以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人的注意,表现出它与滇西北迪庆藏文化、丽江纳西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不同的特色。怒江文化的特色表现在:它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文化为典型代表;它比较多地保存了当地世居少数民族生活的原始风貌;它还体现了多种宗教成份交汇与共存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的手工造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云南丽江的大具乡、大研镇和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族手工造纸工艺进行的实地调查,认为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既受到西藏固定式纸帘造纸方法的影响,也受到中国内地常见的活动式纸帘造纸方法的影响,这种造纸方法除与西藏接近的云南迪庆以外,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未见。因此,纳西族手工造纸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提起象形文字,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千年前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殷墟”甲骨文。其实,在我国现在还有活着的象形文字,这就是居住在云南省的纳西族使用的文字——东巴文。(见第四页) 去年年末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中国民族文字展览》会上,展出的十六种民族古文字中纳西族的东巴文最为引起人们的兴味。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还流行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尚未脱离图画的阶段,文字染上绚丽的色彩,一篇文章就象一本连环画册。  相似文献   

20.
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符号,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及《东巴经》对于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学等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和丰富语言文字学、民族学以及人类文化史等,也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因此,近百年来,国外的若干人士,曾先后收集和研究过这种文字;目前也有若干国家的一些学者,正在不同程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国内的知名学者如方国瑜、傅懋(责力)、李霖灿等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