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振兴中华的呼声已在神州大地回荡了多年,然而艺术论坛至今却出现了一种令人难解的现象,就是倡导民族化或民族性的声音日益低落,而各种相反的言论则大有此起彼应之势。这种倾向与时代的召唤和艺术的使命究竟是否协调?从近年的某些文章看来,事情好象被说成这样:民族化是一种不合时代潮流的倒行逆施,对它否定得越彻底,我们民族艺术(不知是否还可以这样称谓)的发达才越有希望。是耶非耶?没有多少争论,连“民族化”这个提法也几乎消失了。仅此一端,亦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设计,一种商业文化,以客户和市场为前提,脱离了市场就无法生存。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特性,所以设计不能过分的强调民族性,多元文化的设计是其必然趋势;不要过分的强调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不讲民族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把一个很民族化的设计融入一个新的意境,怎样从民族化里挖掘和提升新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汉书》是中世纪"正史"的真正鼻祖.它的作者是否剽窃父书?是否剥取《史记》编纂形式而无所创造?本文尝试厘清这一名著攸关的人与事的历史真相,以论证决定《汉书》编纂取向的,是班固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当时的重大事变.将《汉书》的编纂过程,藉班固一生政治沉浮的历史陈述表而出之,悖于《汉书》学的研究传统.是耶非耶?期待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超越意识和象征意识是现代美学的核心意识,那么,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纪美学是否该重新估价呢? 当然,中世纪是一个超级宗教时代,是基督教的一统天下,在上帝剥夺了所有的真实之后,一切都幻灭了,包括艺术与美学。然而,历史的律则并不如此简单,人并未死亡,上帝却先死了。是人的存在和需要注定了上帝的生死,人是上帝的命运!当我们透过历史的摩耶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奇的科技成果,光怪陆离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不断被虚拟网络取代,写实主义能做到的是否只有"坚守"二字?这是一个知识更新与多元化的时代:抽象艺术,多媒体艺术,电脑游戏,cg艺术,这些是否能纳入到古典写实主义坚实的审美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6.
民族化:民族审美实践的过程杨立元一关于民族化的概念,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一种认为:民族化,“就是把他民族的艺术成果,作为丰富以至改造本民族艺术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并成为本民族的艺术手段,其目的在于壮大和发展本民族的艺术”,①即“化他为我”。另一解...  相似文献   

7.
民族化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论文以民族化的必要性、民族化的可行性、民族化的系统性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分析,力图对于舞蹈艺术的民族化,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民族化问题──“土”与“洋”再观刘琼声乐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提倡声乐民族化,是声乐界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族的声乐艺术水平,使民族化和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熟知本土消费者的价值趋向的基础上,研究民族的审美哲学、研究在各个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将是平面设计“民族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文化自尊的觉醒使中国平面设计艺术在反思中回望家园。但纵观当前诸多平面设计作品,可以看出在设计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错位现象。其问题的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和准确的认知,对民族文化的精髓缺乏深刻体悟和充分表达。在平面设计中对传播主题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否充分挖掘和表达是衡量平面设计民族化是否错位表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进行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在真实创造中的作用何在?最常见的说法是将它归因于历史记载的太抽象太简略。这样的解释自有其道理。试想寥寥有限的文字资料(且不说这种资料本身是否真实,对创作是否有用),要将它写成少则几万、几十万、多至几百万字的艺术成品,如果不凭借艺术虚构手段掺进大量的自我创造的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2.
婚前同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才有那各种各样的伤害。面对这个爱情日渐消亡的时代,同居的你,如果恰好读到这些朋友的故事,你是否会轻轻地问上自己一句:和他(她)同居会不会也是一种伤害?  相似文献   

13.
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民俗艺术的国度。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就是中国民俗艺术中的奇葩。本文首先介绍陕西社火马勺脸谱的民俗艺术特征,强调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在民族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民族化的设计应该着重从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这三个方面来突显设计。最后把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这是把民俗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开创中国自己民族化设计风格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强调民族化的设计风格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丑意识,说到底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生活实践反复表明,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切,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命发展的,就是美的。美,是人的生命力的重要表征,而艺术创造,往往以体现美为目标。故而艺术也是有生命的,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折射。然而,丑在一定的境况下是否也有利于人的生命发展呢?是否也能折射出人的某种生命力呢?艺术是否有时也以体现丑为目标?美学和丑学,真是些令人迷惑、纠结不清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绘画仍然是世界上人类最愿意接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的本质、传统和历史背景使它不可避免地面对看似枯燥的发问:在新科技的时代,绘画是否会继续存在?绘画创作是否只与创作行为人,即画家本人有关系,不关乎他者?绘画的交际功能是否已经完全实现?绘画是否可以有更高的期待?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绘画传达  相似文献   

16.
拙文试图从一些散碎的史料中,理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东平府,这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少有人提及的地方,在元代前期,曾活跃着一个人数众多的元曲作家群,他们大量进行杂剧,散曲创作,对有元一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信史无载,资料散失,拙文所论,前此少有及者。是耶?非耶?还清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艺民族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又越来越为更多的同志所重视。这不是偶然的。我们正面临着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任务,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我们党和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一切有益于我们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这种学习和借鉴,以便将外国的好东西化而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历史的经验要认真总结,闭关自守和盲目崇洋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在纠正一种倾向的时候应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同样涉及文艺的领域,都和文艺事业能不能很好地发展以及如何发展息息相关。正因为这样,文艺的民族化问题又被大家重视了起来。然而,文艺民族化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它和我们文艺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方针有何关系?它涉及到  相似文献   

18.
郑明标的长篇小说《商战巨人》开始在一家报纸上连载的时候,就已经产生影响。1990年初,它由广州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又引起人们更为强烈的关注,在评论界被誉为“都市文学的新收获”。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何在呢?大概与作者在创作内容的刷新上注意突出时代生活的主旋律,在艺术表现上注意沿着民族化和群众化的方向实行探索性的变革与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现实主义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它的意义在于推进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并提高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水准,为新文学迈向民族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为什么要民族化?生活使然。所以,在我看来,文学的民族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反映现实的民族生活的问题。叫人讷闷的是,这样一个本来并不费解的问题何从会弄得如此争论不休,莫表一是。五四伊始,国粹派派与洋务派之争;二、三十年代通俗化、大众化的提倡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旨趣的分庭抗礼;《讲话》时期解放区文艺关于“阳春白雪”与“下里色人”的讨论;早几年“文学现代化”的呐喊;近年来的文学“寻根”的呼吁,这条分明的文学曲线中,莫不贯穿着对文学民族化问题的思考、探索。然而,作家们专注于创作无暇作太多的理性思考,即兴式的感受和直觉性的追求难免概念的含糊、偏颇;批评界远离创作实际的一家之言,常常使批评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