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实录藏族史料》跋《明实录藏族史料》和《清实录藏族史料》相继问世之后,我们不断得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热情鼓励。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另一种态度,也听过几句另一种议论。热情的鼓励也好,送几句闲言碎语也好,都说明人们在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着这两种极其重要的汉文藏族史料。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鞭策和推动。几年来,我们之所以不敢稍有懈怠,与各方面对我们的督促是分不开的。重视使用明、清实录,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我们是跟别人学来的。  相似文献   

2.
前撰《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事辑》(载本刊1986年1—2期),辑录了《明实录》具名的去藏使者,略考其事迹行状,列为四十八条。仓促属稿,遗漏不免,故再纂《事辑补》。《明实录》佚名的去藏使者,以年代列目,亦附于后,藉以考明政府遣使藏地之概貌。四十九,冀忠、姜观、沈成、任俊检抄《明实录》,明代最早派往藏族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的,是洪武八年以赵成为首的政府使团,已详前文。由于政府对马匹的需求,在专司茶马贸易的机构尚未完善时,政府仍直接派出使者,去藏地市马。洪武十九年,有两条记载,见于《明太祖实录》卷179:  相似文献   

3.
正自17世纪以来,随着国外探险家和传教士对青藏高原的不断考察,藏学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推崇,从而形成了藏学的故乡在中国,而藏学的研究却在国外的不良局面,藏学的命运与敦煌学的命运一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也彻底打破了藏学研究在国外的神话。70多年来,党和国家把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从而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科研成果,为藏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新近,拜读了我校学者孔繁秀研究馆员主编的《明实录藏族史料类编》(1—2集)、《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1—9集),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4.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册记录了朗·绛求浙桂与岭·格萨尔王五次会晤的情况,涉及《格萨尔》中八位主要人物,甚至记录了岭·格萨尔王无子嗣的情况;下册记录了元朝时期帕竹政权首任第巴大司徒·绛求坚赞与灵藏、邓麻、馆觉等部落的交往,这些部落均为《格萨尔》中的岭国部落。这些史料在《江孜法王传》《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中可得到印证,还被《西藏王臣记》《吐蕃历代赞普史》等藏文史籍所引用。文中涉及的地名、行政机构名均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注记,与《德格县志》记录保持一致,并且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中能够找到文献出处,说明中央政权一直在关注着西藏地方政权此起彼伏的更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古代文学的边疆史料应与汉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朗氏族谱灵犀宝卷》记录的《格萨尔》史料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格萨尔·林葱族谱》的辑佚。  相似文献   

5.
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朝鲜汉文古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1997年7月12日至14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朝鲜汉文古籍的整理和历史上的中朝关系研究。专家们囱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广泛进行了交流。朝鲜汉文古籍是研究朝鲜族历史和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长期以来学者们为发掘、整理朝鲜汉文古籍做了大量工作,吴晗先生早在30年代辑录《朝鲜<李朝实录冲的中国史料),并于50年代印行出版,开这方面资料整…  相似文献   

7.
才让 《西藏研究》2007,(2):23-30
明武宗喜好藏传佛教,与明永乐、宣德诸帝并无二致,但明武宗更是身体力行,甚至有诵佛经、着僧服之举。明武宗的大力扶持,使藏传佛教一度在内地显得十分鼎盛。明武宗派太监刘允前去迎请活佛,是当时颇遭非议的轰动事件,只是《明实录》等史书对刘允在藏地的活动叙述不清,为此,本文摘译了《贤者喜宴》中的有关史料,加以补充,并分析了刘允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8.
哈森 《中国民族》2014,(12):24-26
藏族翻译家加羊达杰先生译著丛书前不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著丛书共四册,主要包括《资治通鉴》里的有关藏族史料和从十几本古代汉文史籍中选译的藏族史料零散记载。  相似文献   

9.
本丛书主要辑录近几年我国培养的藏族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兼及其它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藏学论文。现已出版三集。前三集的内容大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对传统文化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研究,论题涉及面较广,其中有关于因明学、声明学、内明学、诗辞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卓玛太的《关于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抑恶扬善思想初探》、奔嘉的《简析藏族逻辑学》、扎西才让的《试论藏族心识学》、拉高的《梵文文法初探》、洛周的《略论声明学与藏文文法之间的关系》、南色的《简析印度吠陀文学与藏族诗学之间的关系》、彭措扎西的《浅谈藏族古典文学的种类和体裁》、才让太的《梵语文学对藏族古典小说的影响》、扎巴的《试论藏族作家文学的体裁类别》、桑德的《论藏文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丹却嘉的《因理基本规律新探》、吴钰的《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米拉日巴传》姊妹篇的《玛尔巴传》,是藏族伟大作家桑吉坚赞(1452——1507)奉献给藏族文坛的又一部杰作。同《米拉日巴传》一样,这部著作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藏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书跋二篇     
近得《准噶尔史略》编写组所编《〈明实录〉瓦刺资料摘编》一书。书选有明十朝《实录》中关乎瓦刺史事者按年纂成。目录后有前言,略叙缘起。白翠琴同志特撰《明代瓦刺概述》一文,题以代序。全书卷帙简明,便人卒读。览竟感佩,用跋于次。 研究瓦刺,亦如研究任何课题那样,不是从什么成规与“上制”出发,而是要以历史事  相似文献   

12.
洪武二年(1369),明西征军攻克临洮,始与吐蕃接触,自此数次遣使进入藏族地区招谕当地僧俗官员上层人士弃元降明.三年(1370)五月,明军复从临洮进入河州,逾半月,明廷即命令三名僧人出使。为首者名克新。此即《明实录》洪武三年六月癸亥条下所记:“命僧克新等三人往西域招谕吐蕃,仍命图其所过山川地形以归。”据此可知,克新乃明初汉僧最早入藏者,然而今存洪武朝实录经过数次修订,记事未必首尾完具,即以克新为例,其出使抵西域何地,返归复命于何时都不见记载。克新此后  相似文献   

13.
从史料来源的多元性、史料抄录的原始性和史料编纂的真实性三个维度对“辽宁本”进行了史料学的考辨,认为“辽宁本”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夹带出宫的,其原有的史料誊录痕迹以及未经润色的史料编纂措辞体现了其原始性与真实性,表明该文本确系建文朝所修最初存于国史馆的《明太祖实录》原稿残本,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明代必里卫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七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署名徐健竹的文章《明朝必里卫在什么地方》。该文根据《明实录》的材料,订正了《明史·兵志》及《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皇舆考》、《名山藏》、《明通纪》、《满族源流考》、《明元清系通纪》诸书将必里卫系于辽东奴儿干都司的严重失误,断定明代必里卫在西北,隶于陕西都司。作者虽然没有考察必里卫的确切方位,但在辨析《明实录》的有关记载时,推测必里卫“与河州卫邻近”。接着,在同年六月二十日《光明日报》的“读者来信”栏中,刊出柳义南的一封短信,从明人王世贞的《弇洲史料》中,抄出“必里族”的一段材料,以补徐说。时隔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六三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张鸿翔先生的《明代必里卫考》(以下简称《考》)的长篇考证,进一步探讨了明代必里卫的隶属、方位诸问题,提出“河州地区无必里卫”,“必里卫在朵甘都司”,其地望即今“青海星宿海之西南”。该文搜采宏富,征引资料几六十种,对必里卫及明代藏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广邑州是明代宣德年间在云南境内设立的一个以蒲人为主的土州。由于设立的时间较短,又几经变迁,所以关于建州的始末,以及州治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第一任知州和同知的姓名等等,都不大清楚。《明史》、《明实录》、《明史稿》、《肇域志》、《蛮司合志》诸书所载有关史料,多有牴牾互歧之处,从无确说之者。至于广邑建州及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赫哲渔歌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之称始见于康熙。初年,《清实录》《皇清职贡图》载曰:"康熙,三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至此,赫哲族之称延用至今。赫哲族傍水而居,素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皮易货为生计"的渔猎民族。富饶美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船是赫哲族每家必备的重要工具,即用于生产,又用与交通。  相似文献   

17.
张明富 《民族研究》2012,(4):102-104
福康安,字瑶林,姓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战将,也颇具政治才干,为清朝边疆的稳定和巩固贡献甚巨。然其生年,则为《清史列传》、《清史稿》等史传类著作所不载,考诸清代其他官私载籍,虽无明载,但间接记载不少,如余金《熙朝新语》、《批本随园诗话》、《清朝野史大观》卷6《福郡王之薨》、《清高宗实录》、《乾隆朝上谕档》  相似文献   

18.
西宁李氏家族是河湟地区的一大望族,有明一代,李氏家族涌现出多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依据新近查阅到的《李公同室太夫人郭氏墓表》,结合现有的李氏碑铭资料,以及《明实录》、《锦衣卫选薄》等史料中有关李氏家族成员的记载,对目前学界有争议的李文籍贯及族属、李南哥初授武职及李氏后裔袭职等问题进行辨误和补遗.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0,11(2):1-7, 118-120
清中央政府决定川、滇、藏行政分界并有计划地全面实施,是稳藏治藏,确保川藏大道畅通及地区稳定的重大战略措施,既是康熙、雍正时期西藏、相邻地区及全国形势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其影响极其深远。雍正二年年羹尧在“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前所上奏折、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所颁藏文谕旨与雍正三年十二月云南提督郝玉麟会勘奏折及雍正皇帝朱批等档案文献,《清实录》《清史稿》及雍正《四川通志?西域》《西域全书》等清代早期西藏方志中均未载。在康熙末年至雍正三年川、滇、藏行政分界的进展研究、行政分界中对格鲁派集团采取的措施与注意听取云南方面意见的相关研究及年羹尧在川、滇、藏行政分界中的历史作用研究中,这些档案文献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纪文 《民族学刊》2023,14(3):68-78, 149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史料中的书面文学文献研究、口传文学文献研究和数据化存储与数字文献研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个场域(作为学科的“文献学”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文献研究的推进路径和学术站位等论题。在吸收学界相关文献整理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搜集-辑录-研究-应用”的理路,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互相匹配,循序渐进,推进大型文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集成》的编纂工作,以提高文献学研究的学术站位,将文学交融史料文献视作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交融史料中的义例义理与时代课题的研究相会通,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新的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