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尊胜 《西藏研究》2001,2(2):27-40
格萨尔史诗包括两个部分 ,即至今在民间传唱的口头部分和已经铅印出版的文本部分。其中口头部分占据了史诗的绝大部分的内容。格萨尔史诗虽然呈现出口头和文本交织的繁杂局面 ,但史诗的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 :史诗以格萨尔为中心 ,纵向追溯了祖先“董”氏族的渊源和传承 ,横向铺叙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 ,每个故事在这个坐标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史诗的核心内容讲述从“董”氏族———岭部落的衍变过程。史诗提供的这些发展线索 ,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实。因此 ,我们可以确信 ,“岭”部落、“岭·格萨尔”在藏族史上实有其事 ,而不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关于史诗产生的年代 ,经过与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 ,它们至少在止贡赞普时代已初具雏型 ,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民间流传有两千年的历史。格萨尔史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受到藏传佛教的歪曲和窜改。宗教的文人和信教的艺人竭力美化、神化格萨尔 ,力图让格萨尔脱下战袍 ,披上袈裟 ,甚至供到“保护神”的佛龛上。一些史诗的文本中宗教的色彩几乎掩盖了世俗的内容。研究、欣赏格萨尔史诗必须拨开宗教的迷雾 ,寻找格萨尔的原形。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断言中国没有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的出现,不仅说明黑格尔的过于自信,更填补了我国史诗的空白.《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对《格萨尔王传》的研究笔触由初期的研究延伸到有关宗教、民俗、军事组织制度,甚至具体到神灵系统、数字等更为广泛而又细致的研究领域.本文所涉禁忌,属于宗教民俗范畴,作者拟就《格萨尔王传》中禁忌民俗事象,略述一二,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这里我要谈谈,史诗演唱家葛德胜.谈什么通常要有一个题目,我就以"史诗绝唱"为题目吧.有了题目,我就想到这么几句话……史诗,绝了!绝了!笔头早把口头替代.史诗歌手,绝了!绝了!已经传到最后一代.不!不!绝唱不绝!不是还有录相,还有录音带?形象呵,千古恒在,恒在.……回声呵,万载澎湃,澎湃……这几句话聊当小序,聊当题解."史诗绝唱"从绝字说——史诗绝了!"我们通常所谓史诗,是指一个民族在它的幼年阶段,即从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用诗歌体裁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的长篇创作.——有些古老的民族的史诗,是在早期奴隶社会阶段开始形成的."(杨宪益《奥德冬记·译本序》)赫哲史诗反映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社会生活.这个社会不再回来了,也就没有再产生史诗的土壤了.史诗歌手绝了!  相似文献   

5.
《格萨尔》史诗的藏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论史诗被称作是民族文化的“化石”,就此而言,史诗中所包容的有关人类童年期的图腾崇拜、文学艺术、民俗伦理、部落战争等繁复多样的文化材料,是十分广博深邃、含蓄厚重的,因而也是十分珍贵的。《格萨尔》作为一部孕生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土壤的英雄史诗,包含着图腾信仰、  相似文献   

6.
广西百色王志珍(壮族)、中央民族学院附中杨进铨(侗族)等同志来稿说:对壮族歌圩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任何事物在其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辩证法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事物内部旧的东西,保留以往发展中对事物有着新的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阶段。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取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态度,壮族歌圩属于健康的或基本健康的风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史诗哲学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以下简称《史诗》)是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9世纪以来几百年间地处青藏高原的藏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从哲学角度分析,包含着对自然界的看法,在这些看法中,渗透着藏民族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时,还包含着人生哲理等社会历史观。本文试图对《史诗》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探究其世界观上的合理因素,以挖掘和弘扬藏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正>苗歌不是天籁,而是一个饱经风霜却永远挺直脊梁的民族,从厚重的历史深处用生命吟唱出的悠远而深邃的心灵史诗。一第一次听到苗歌,是在2003年。当时,凤凰古城举办了一场由著名音乐家谭盾创作的《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  相似文献   

9.
史诗人物的思维模式和命运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依照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理论"和"先验图式论",人在进行思维活动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预先就有某种范畴、概念等图式,并且利用这种图式进行思维活动。文化背景不但是史诗人物思想观念的源泉,而且使史诗作者们也受这种"图式"的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史诗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学者们以往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及笔者的田野调查,梳理了阿尔泰乌梁海部族史诗演唱传统的历史变迁,并从史诗演唱传统的文化空间背景、艺人和听众等五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使阿尔泰乌梁海部族史诗走向衰微的具体原因,得出阿尔泰乌梁海部族史诗传统虽然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正处于消亡的危境中。  相似文献   

11.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12.
史诗《玛纳斯》属于口头文学,其传播方式有两种: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由于口头传播范围有限,文本传播成为史诗流播范围得以扩大的重要途径。论文探讨史诗《玛纳斯》口头传播局限以及文本传播成因,从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翻译等方面评述域内史诗文本传播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出对于"活形态"史诗来说,口头传播是其根本特征,但如果缺少文本传播这种方式,史诗很难形成跨民族、跨地区、跨国界传播态势,这对于《玛纳斯》史诗的"世界化"无疑是一种损失和缺憾。  相似文献   

13.
《密洛陀》是瑶族一部古老而又宏大的创世史诗,蕴含着丰富厚实的瑶族历史、文化积淀,反映了布努瑶的原始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折射出瑶族及其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壮族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把它译成英语,让更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其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壮族及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本文拟从版本的选择、翻译的体制、翻译目的等方面对《布洛陀经诗》英译版本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格萨尔王传》接受者的角度 ,探讨这部英雄史诗在藏民族中盛传不衰的原因 ,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的熬煮方式非常生动、具体 ;茶礼丰富多彩 ,饶有特色 ;茶具样样齐全 ,无所不有 ;茶的名称繁多 ,品种各异。《格萨尔》中的茶文化不仅丰富了藏族茶文化 ,而且也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伊利亚特》与《格萨尔》两部史诗最为鲜明的共性修辞是比喻。明喻和博喻又是两史诗最为典型的比喻类别。从比喻修辞在两史诗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其不同史诗风格的区别:《伊利亚特》强调的是为细节真实而做的精雕细刻式的写实描述,注重动态性过程,反映的是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中心是以时间贯穿着的叙事性;《格萨尔》重在为情感抒发而做的写意描述,喻体多而描述短,名词性多而动态性少,注重氛围营造,体现的是方方面面都被兼顾到了的空间思维中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我国南方尤其是华南珠江流域古人类起源早,而且没有因战争或自然灾等发生烟灭或整体性的迁移,其考古学文化呈现出整体性和前后承传的序列状态,相应地,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族的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丰富并呈现出整体性、系列性的特征。由于汉族是由多民族以"滚雪球"的方式融合形成的,其族群记忆呈现多元化,难以找到记忆的原点,这是汉民族没有产生创世神话和创世史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经诗文本与母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布洛陀文化为背景,试图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重新深入布洛陀经诗的文本内容与演唱情境,依据经诗祈求福祉、禳解冤怪的两大功能,探索其中涵盖的创世史诗、早期英雄史诗等史诗细类,并发掘其中的英雄史诗母题及其文化内涵,阐释壮族文化特质,阐述笔者眼中的经诗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