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变革,都发生在其语言基础上。语言转向有双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20世纪初发生的从自然语言到理想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分析哲学的诞生;第二种含义是战后发生的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语言哲学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后,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语言哲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是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20世纪最后20年,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西方哲学又发生了从语言向心智的转变。我们要充分重视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吸收其合理因素,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布兰顿的语言哲学不但包含了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哲学元素,还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精髓。布兰顿接受了塞拉斯对经验主义"给与神话"的批判,也是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并在语言哲学中嵌入了黑格尔的部分哲学资源,从规范性视角阐释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元素。布兰顿发展了黑格尔"概念逻辑构造世界"的哲学思想,还从规范性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概念活动,将人们所进行的概念性活动都赋予了很强的规范性。同时,布兰顿继承了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倡导实质推理,主张"推理优先于表征",并构建了整体的推理主义语义学。 相似文献
6.
郑竹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74-79
语言哲学两大流派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尽管都强调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两者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提出分析命题意义的哲学观念,后者着重于对人的历史性的理解.当分析哲学由罗素时代走向维特根斯坦时代,日常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就与现象学解释学理论的普适性一起共同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诠释的空间.在此意义下,理解活在语言中的人与语言所构成的语言学习就包含在社会历史、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意义的解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8.
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乔姆斯基对语言使用的创造性的论述,有效地解释了各种新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产生的语言哲学根源。这场革命之所以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乔姆斯基把哲学思考引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问题进行深刻哲学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种探索的背后蕴藏着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从而也使得他的语言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同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继承和留存。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特质,对于当前中国语言哲学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极富原创精神的哲学家,他的理论对于语言哲学内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出发,探讨他的语言意义观。这种意义观不仅影响着语言哲学内部研究重心向日常语言研究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哲学工作的认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实际使用的描述澄清哲学中的混乱,哲学工作不应被视为一种创造概念、构建理论的工作,而应变成一种\"治疗\"的工作,目的在于治疗我们在使用语言中所犯下的错误,其中就包括形而上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混乱。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迷惑的战斗。\"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读解哲学惯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哲学家们所创生的思想,也只有通过哲学语言才能使其思想理论得以展现并被记载、保存下来。从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哲学语言标示出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而哲学语言引领、反映、记载着中西方哲学思维及哲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哲学语言的历史就是哲学思维和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哲学语言是哲学历史发展中"不变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催生了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智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心智哲学也具有三重含义:完成了哲学的认知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具有与以往的哲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2.
13.
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多重的作用。它不但是哲学思想得以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哲学思维的“载体”;哲学思维的“支点”;哲学思维主体间交往的“中介”系统和哲学思维“不变灭”的基础。正是由于哲学语言在哲学思维发展中所起的这些重要作用,才使哲学思维不断深化、前行,使哲学既呈现与宝藏了阶段性的成果,又历史地沿流至今。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再现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图,"再现"一词浓缩了人们两千多年的认知追求和心理积淀.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被誉为"哥白尼式革命"的语言转向,它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再仅仅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无色透明的工具,它是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精神创造性、隐晦性等特质,语言的意义发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规则性和开放性.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语言哲学维度下的语言认知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翻译观念和忠实原则,从此翻译不再是原文意义的忠实再现,而是一个独特的意义再生行为,它理解、阐释、传递意义,同时也创生和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97-100
语言生态哲学积淀深厚,理论内涵丰富,在国内外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属于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新学科。由于协同机制匮乏及其实践价值未能得到相应重视,研究者易陷入两难困境,因此,对语言生态哲学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其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关系,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对我国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加以研究,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此获得一个与学界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的,并为西方哲学和神学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当代语言哲学家A.J.艾耶尔、K·尼尔森、S.托尔悯等人的理论,考察了语言哲学家们对生命意义的语言分析,希望通过这一语言分析的实例,更进一步体认语言哲学的方法及其它对哲学进步给予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鄢春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
语言学作为一种对语言的结构、作用方式与历史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了实验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20世纪初经验主义哲学的盛行推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重新兴起,带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语言学的产生;而现代兴起的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以及有关语义学、语用学等新兴语言学流派的兴起,都与当时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道德哲学见长,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儒家的道德哲学讲究语言问题,这使语言与和谐都成为儒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儒家的和谐理念,可以彰显儒家和谐思想有别于诸子百家的显著特征和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