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晓粉 《天府新论》2015,(6):155-160
自“蜀身毒道”开辟以来,云南就与缅甸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18至20世纪初,滇商积极活跃在这条商道上,并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沿线多个城镇建立起商人组织——云南会馆,以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互助性在缅甸开展商业活动。这使得滇商整体实力增强,贸易迅速拓展;促进了滇缅贸易的繁荣,密切了中缅国际区域市场的联系;带动了缅甸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云南边疆、缅甸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密切的中缅关系能够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保证中国能源安全以及使中国冲破美国的亚太包围圈。但由于缅甸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中缅能源合作分歧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等因素,中缅关系开始出现了下滑。有必要以缅甸对中国的重要战略价值为切入点总结目前中缅关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应该"有选择的介入"缅甸冲突,而且要在巩固原有的经济联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缅甸社会对中国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腾冲与缅甸的翡翠开发和贸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怀强 《学术探索》2005,(6):130-133
中缅两国之间经腾冲进行的经济交往随着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即已开始,并几乎从未间断,其兴旺程度随着中缅两国关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缅贸易史上,翡翠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缅甸翡翠的开采、运输、加工和贸易等环节,腾冲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历来多关注于川、藏、滇交界地带,而对其西端即元时"丽江路"、明代"丽江军民府"的西境,即今天云南省西北部、西藏南部及缅甸北部交界地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由于此境地处滇、藏和缅交界地,属于汉文化、藏文化、缅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同时又是傈僳、怒、独龙、普米、白等文化圈的重合交叠区,历史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而且其民族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特点及规律.本文在廓清元明清时期"藏彝走廊"西端滇、藏、缅交界地带民族关系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探究其特点、规律与趋势,为今天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段晓辉 《学术探索》2001,(Z1):39-41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缅甸边境贸易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一段时期中缅边贸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但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依然存在.为巩固和进一步扩大中缅边贸,应在加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切合中缅边贸实际的相关政策和促进发展的措施,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加快双边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日、中两国都曾与缅甸保持过传统友好关系,但是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后,两国对缅甸采取了不同政策,因而导致了后冷战时期不同的对缅关系格局。1988年以来,日本对缅甸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在缅甸的投资和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其一贯使用的外交工具ODA也呈下降趋势,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对缅外交受日美同盟外交、国内政治分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日本的缅甸政策定位模糊。相比之下,中国的缅甸政策目标清楚,政策执行富有延续性。在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上,中国国内各种行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并成功利用了地缘、华商网络等有利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同丰写的《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对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利吗?》一文,对林仁川,陈中杰《试论明代漳泉海商资本发展缓慢的原因》文中所说,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从当时整个世界形势看,对我国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还是十分有利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不但没促进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而且还压抑、摧残了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理由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的替代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被肯定为"全球禁毒史上的创举".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替代发展正面临着受国际关系和国家力量制约的困境.应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采取相关的对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层面上提升替代发展的国际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际合作开发总体框架,签订中缅、中老替代合作发展协议:在国内层面上着重制定替代发展规划,促进管理规范,加大替代发展的投融资力度,完善入境免税、通关便利政策,做好通道建设,提升替代发展结构层次,加强替代企业的自身建设以提高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缅甸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呈现出更加灵活、务实的特点,中国在缅甸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中缅关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历史友谊深厚的中缅双方对彼此有着重大战略利益诉求,美西大国、印度等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中缅的友好关系将能继续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0.
靖定宣慰司之名,见于清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十:“永乐二年,缅酋那罗塔来朝,那罗塔者,卜拉浪长子也,诏使设宣慰,而更定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喇、底马撒、靖定为十宣慰司”,亦见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十二缅甸始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九大古喇宣慰使司和师范《滇系》,今人凌纯声博士所作《明代在中  相似文献   

11.
清代粤盐销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云南由于盐产地分布不均、移民人口增加及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等原因,食盐产不敷销,于是借销邻盐,粤盐即其中一种。清代,粤盐在滇省的行销可谓贯穿始终,其运销方式、运销量及运销区域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变化。期间,更是出现了近乎以货易货贸易形式的铜盐互易。粤盐销滇,尤其"铜盐互易"在滇、粤两省的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缓解了滇东南食盐不足以及广东余盐积压问题,加强了云南与两广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沿途地区城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北直隶地区,大体包括今日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大部,金代之前,此地多为边塞,带给时人浓厚的边疆色彩,从许多文学作品可以得到这一印象。自金代定鼎燕京开始,河北地区由辽宋对峙的边疆开始转变为中央帝国统治的中心,这一地区也由边塞文化占主导的文化取向逐渐演化成了京师文化潮流带动下的京畿文化风气。北直隶地区自身文化取向由此兼俱京师与边塞的特征,京师之繁华辐辏、边塞之苦寒凄凉共同汇聚于这一地区。这里本是中原王朝捍御北方边患之所在,在成为京师之后,文化面貌逐渐发生变化。通过明代相关诗文的印证,力图揭示其中北直隶印象的形成与转变。  相似文献   

13.
明朝在 140 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 7年 )撤出。在 2 0多年的统治中 ,明政府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在越南的统治。尽管这些措施曾经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但对稳定当时安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 ,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也更加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徽商经营淮盐最早时间不晚于西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边疆治理始终交织着治理思想、机构与政策三重“一体化”要素。萌显于夏商时期的边治思想,后经帝国统治者及思想家充实完善,及至明末清初终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统治者为将国家认同的边治思想发展为可以富边惠民的制度,自商周时起,就开始设置边治机构,制定边治制度,科学有效施政,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机的中华“大一统”帝国。然而,从久远的边疆治理历谱来看,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践直接或间接地依循了国家主导型范式,从而导致了许多的负面后果。边疆治理中,民族国家在充分赋予边疆社群较大主体性的前提下,应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边疆民族多元理性需求来设计和施行制度,从而厚重地建塑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国”与“边”、“边”与“民”同一的共同体社会。  相似文献   

16.
畲族乃南迁武陵蛮与闽粤赣交界处的土著及部分逃入溪峒的汉人经过长期融合,于南宋末年形成的单一民族。历史上,闽粤赣边区是畲族先民早期的聚居区,元时畲民开始陆续北迁,闽浙赣三省交界地渐成为畲族先民新的聚居地。究其主要居地变化,畲人抗元失败,闽西畲民大批北迁是一原因,而南赣畲族先民"销声匿迹"则与明中叶王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赣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赣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輋(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这三国边民通婚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云南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和睦团结,边疆社会稳定,大量境外的缅甸、越南、老挝三国边民入境云南边境通婚,并且通婚人数逐年增多,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边民的通婚,给云南的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境安宁等工作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大量内地汉人进入云南,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对云南经济、政治、文化的跨越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靠内平坝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明、清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大统一政策的政治文化感召以及南迁德宏后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在近代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侵的重大历史契机中,云南景颇族的文化认同由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使云南景颇族的政治文化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