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珊 《南方论刊》2014,(3):87-90
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一种立于平常心之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要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老子的"无为"思想表征的是一种高远的治世境界和宽广的政治视野,体现了一种治国爱民思想,为我们国家的立国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2.
姜涵 《理论界》2013,(4):147-150
《老子》阐述了一系列政治哲学,"无为"是理解"老子"的关键。"无为"并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以此为径,达至有为;无为的本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在"无为"理念的指导下,"以百姓心为心"、"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也体现了"民本"意识。当前我国正深入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本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老子公平思想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自然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和"自然即公平"。老子公平思想区别于孔子公平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于,前者以"自然"为正义原则、"道"为正义准则,后者则以"仁"为正义原则、"礼"为正义标准。"自然"是相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过程来说的"道"之"始然"(原初的样子)或"本体"(本来状态)。"道法自然"意味着"道"永远保持其无欲、虚静、无为的原始状态,这是"道"之所以成为实在世界("域")中可以为"天下式"的正义者和正义标准的内在根据。老子依据"自然"原则所要创建的公平社会是以"温饱型共同富裕"为特征的"自均"社会,它必须依赖于"法自然"的"圣人"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4.
研究《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对掌握老子政治思想及其圣人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全章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圣人之治"的核心。该章阐述"圣人之治",始于"不尚贤",终于"无不治"。"不尚贤"与使民无知有关,"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与使民无欲有关。圣人之治除了有"虚其心"、"弱其志"的一面外,还有"实其腹"、"强其骨"的另一面。老子所谓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圣人以其愚而使民愚,而这与让民众保持在素朴状态中有关系。他主张用"为无为"这种积极的"无为"来实现"无不治"的目标,即圣人以其"治己"而使民众普遍"治己"。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6.
传统至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用"无为而治"或"无为"、"有为"等哲学思想解释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并用"曹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儒"的建议等作为"黄老之治"的起点和结束,笔者认为欠妥."黄老之治"要分"黄帝之治"和"老子之治",要从政治思想上看问题,黄帝的政治思想是"法治",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德治",在"黄老之治"时期,二者是交替为主的."曹随"只是"老子之治"的起点,"黄老之治"的起点是"黄帝之治",即"萧规"时期;"黄帝之治"早于"老子之治"退出历史舞台,是"黄老"内部思想斗争的结果;"老子之治"后退出历史舞台,是汉武帝采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详尽的探讨,认为"天地仁心爱物(民)"的思想理念、 "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 "守中"的行为艺术,是第五章的思想精髓.这三者构成了老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反映了老子以民为本,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和行为模式.这对于我们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与"有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辩证统一性,体现为领导过程中的"无为而治".历史上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现实中社会实践的融通,是老子"无为"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光彩的写照.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角度践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当代领导者必须树立亲民为民思想、遵循与时俱进路线、坚持柔弱制胜原则、崇尚不言之教信条.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用相当篇幅诠释了《儒行》这篇儒家经典,并认为其思想贯穿群经,以此为起点读经,可改变当世士人的弊病,为救世治世打下基础。但现有的研究中对其《儒行》注疏中所体现的经世思想关注较少。熊氏通过自己的诠释,认为儒者非为柔弱之徒而应是勇猛精进之士,且常怀治世之心和报国之志,进德修业以造就儒者自立、刚毅的自信性格,使儒者在出仕为官之时能做到忘怀荣利、举贤援能、居安思危而有利天下,未仕居家之时亦可明职清分,助教乡里,辅助治化。突显儒者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袁青 《中州学刊》2014,(4):124-128
《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相似文献   

12.
何光辉 《理论界》2010,(6):130-131
道家人文传统奠基于老子的"人文之道"。老子的"人文之道"基于"道"的"自然"、"无为"原则,把对于春秋时期"无道"社会的忧患意识,通过短短五千言凝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其意涵体现在三方面的价值诉求:彰显生命本质、守护生存价值、探索理想社会。"人文之道"表达了老子反对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对中国人文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阳明心学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心外无理"为立论根本,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学说,实现了儒学理论形态的转型,将道德教化的理念从"治世"到"治心"转变为从"治心"到"治世",从而使儒学文化在明代中叶以后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继续保持了凝聚人心的生命力.今天深入研讨王阳明从"治心"到"治世"的心学理论,可以使我们在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如何实施道德教化、如何弘扬圣贤道德等问题上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6.
由于《老子》文本的文约义丰,致使后世的多向度诠释“遮蔽”了原创的本真,郭店《老子》的出土深化了学界对《老子》文本思想的认识。春秋战国之际的早期道者提出了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内容的经世主张,他们虽然不像儒者那样致力于传道,但其理论的建构及言说对象和儒者一样都是各国的最高治者,他们不是一群离世的独语者,而是在与现实及现实的治者对话,甚或与儒者和公众对话,不过其心态比儒者多了些风度和从容,其思想具有的依旧是经世而不是出世的品格。  相似文献   

17.
只有通过解蔽被长期遮蔽在《老子》背后的休闲思想,才能深度发掘出老子系统化的休闲思想:在本体论层面上,老子从"道"这一本体出发,认为休闲是由"道"产生的,它来自于"道",并为"道"所确立;在方法论层面,老子通过正(有)—反(无)—合(有)这一辩证过程,才逐步展开对休闲的认识;在认识论层面,老子规定了休闲作为人的自由体验之本质,阐述了休闲的重要范畴"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将休闲划分为主静型和主躁型两种类型,并提出以"自然"作为休闲的第一原则;在价值论层面,老子的休闲思想不仅拓展了道家思想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休闲理论的内容,而且为民生乃至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6,(1):158-162
对今本《老子》的“执大象,天下往”一句,两千多年来它一直被理解为:“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实际上应该解释为“势大就能使天下归从”。这是盛行于先秦时期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先秦势治思想有着一个从孙子兵家的“任势”与“造势”移植向韩非“权势”与“位势”的政治哲学的演进路向。  相似文献   

19.
乔健 《文史哲》2012,(5):69-80
无论是太过强调"在上者"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还是将老子的一些重要观念简单归结为"平民意识",都因忽略了老子的"精英意识"而有值得商榷之处。在"精英"的"自我实现"方面,老子强调精神超越升华的价值,在政治的实践领域,老子强调在上者"无为"基础上普通民众之"自为"的意义,而老子思想系统中的这两条主线,均以"精英"为重要绾合点。作为"精英"的"圣人",以努力向"下"来凸显其非同寻常的"上"和"先"。与"道"在"万物"找到了自己"的时候"实现了自己"同理,作为"精英"的"圣人"在"主观"上没有自己,但结果却在民众的充分自为中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健身气功有其固有的机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1)的经典著作《老子》一书中富含"气文化"与辩证法思想。分析《老子》文本,可以发现其中"气"的概念,以及"反者道之动"等哲学命题对健身气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健身气功的一些修炼招式,就是《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一哲学思想观照下的实践应用。"反者道之动"是健身气功之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