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明末入华的耶稣会士通过礼物构建人际网络,为天主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礼物传教是传教士"适应"策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天主教本土化的尝试。耶稣会传教士通过向士大夫、官员甚至皇帝赠送礼物的方式,适应中国环境来传播宗教,为天主教寻求保护者和构建高端人际网络,是明末清初天主教成功移植中国的有效方式。从"礼物"角度去审视明清天主教,或可为我们思考基督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自入华以来,始终无法做到与中国民间信仰的融会贯通,也因此而无法真正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是天主教在中国本土化所无法回避的客观困难,但二者之间文化上的互补性也为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只是天主教一直未能找到融入中国文化的最佳契入点.  相似文献   

3.
郭宪春  何洪霞 《理论界》2014,(12):136-138
晚明时期利玛窦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和中西方文化,进而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汉语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从实现传教士的中国化与当今海外汉语教师的素养,展示欧洲文明的"西洋奇器"与当今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建立《天主实义》儒学化理论与当今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天主教传教于"无形"与当今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探讨利玛窦传教对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岳亮 《甘肃社会科学》2012,(1):97-100,112
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具有浓厚的“城市运动”色彩,清代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亦经历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清初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是从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开始的,后为躲避统治者严厉的禁教打击而被迫转向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山区发展,却也因此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而来 ,本文借助于大量的中西文材料 ,探讨了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实。西方传教士直接将海外的宗教艺术品带入中国是天主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方法 ;而在中国内地刊刻和复制天主教艺术品 ,则是西洋美术在中国内地更为普遍的传播方法。同时 ,在天主教美术作品广泛传播的同时 ,西洋美术理论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天主教传入山西时与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其本土化的主要趋向是儒教化.清禁教时期,山西教徒把民问信仰的观念、方式渗入天主教,使其民间化.他们用放鞭炮、贴对联、叩拜神父等中国传统方式庆祝天主教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时,也没有完全放弃传统习俗,甚至外国传教士也用中国传统方式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山西教徒的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继承了大部分山西地方传统礼仪.这些都体现出教徒信仰的礼仪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完善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营销策略是适应我国医药市场特点的需要.文章对目前跨国制药企业在华传统营销策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制药企业应创新在华医药营销策略:形成顺应本土化要求的企业文化;采用吸纳创新的患者营销方式;推行"1311"营销构架;运用文章提出的"DESGP"本土化策划模式.  相似文献   

8.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样式中一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奇葩。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华,在发展中也借用了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信仰理念和信仰生活。文章通过对天主教楹联的缘起、发展、定型、类别以及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等种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透视天主教进入中土之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康熙皇帝于1692年所批准的允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的议奏,在欧洲被誉为“1692年宽容敕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前天主教在华‘正教奉传’之惟一官方正式认可之文件”。此后,中国天主教进入了“黄金时期”。实际上,“1692年宽容敕令”的出现,与浙江天主教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关于城市工业的系统调查比较少见。南开经济学人倡导"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为促进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较早从学理的角度对天津城市工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具有本土特性的工业化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南开经济学人的城市工业调查开近代中国经济学实证研究之先河,对南开经济学人的学术思想亦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留美经济学人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1.
赵忠宇 《学术探索》2013,(1):140-144
由于西方科学心理学自身的狭隘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心理学本土化运动蓬勃兴起,菲律宾心理学为其杰出代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起步较晚,但依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文献比较法,对中菲心理学在概念、理论、方法、测量和问题等方面的本土化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存在的不足及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方豪在天主教史研究方面成就颇丰。以《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代表,他不仅对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了精深的考究,而且还从诸多方面展拓了天主教史的史料来源,为中国天主教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圣教杂志》是近代中国天主教会主办的最有影响力的教会机关刊物,它集宗教传播、新闻、政论和学术研究等内容为一体,在传播教义、指导教会发展方向的同时,还以天主教与社会问题为讨论对象,站在教会立场上发表看法和主张,与社会恶俗现象作斗争,在扫除积弊、移风易俗、废孔教方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30年代,由艾思奇的一部大众化、通俗化哲学著作引发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哲学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的这段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充分说明了这场论争是唯物辩证法论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缅怀艾思奇同志,学习和发扬他捍卫真理的精神,对于克服目前某些重要学术思想领域里马克思主义不断趋于“边缘化”的错误倾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通常被看作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重要分水岭,但是早在这场意义重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之前,在中世纪蒙昧闭塞的精神氛围中,就已经悄然涌动着一股文化复兴的暗流,这股暗流是由基督教会所推动的.在蛮族大入侵所导致的“黑暗时代”以及其后的封建社会中,正是基督教会以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不懈地推动了“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和“12世纪文艺复兴”,培育了西欧大学和学术思想的幼嫩根苗,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文艺风格,从而为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2012,32(2):177-184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