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 的乡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学是建构在乡土的特性之上,基于乡土的特性而展开的,乡土文学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乡土社会学的参照和佐证.因此,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参照背景,分别从人们的恋土根性、乡村权力的行使方式以及乡土风情形成的根源和显现等多个层面对<白鹿原>中所体现出的极为典型的"乡土"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从整体上观照历史,突破了从党派斗争、阶级斗争的角度表现历史生活的狭隘和局限,并描述了原始逼真的宗法文化。可以说作者的叙述是对历史的整体去弊,显现出现代意识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试论《红楼梦》的乡土想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是中国文学常见题材之一,乡土想象在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并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颇为复杂的乡土精神化、审美化的传统。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经典,《红楼梦》汲取了这一文学传统的滋养,其乡土想象尽管笔墨不多却涉及乡土风物、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物各个方面,精妙、空灵、意味深长,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的文化张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殷都学刊》2005,(1):85-88
小说的文化张力不仅是一种叙述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以现代理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形成作品的文化张力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郑周明 《学术探索》2006,(1):124-127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甘肃涌现出一批思想艺术价值较高的长篇小说,本文以雪漠、马步升、王新军、张存学、唐达天等作家的乡土叙事为个案,分析了甘肃乡土叙事的特点、成就及局限.这些作家共同建构了一个博大苍凉的西部乡土世界,弘扬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西部精神,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和强烈的苦难意识、忧患意识、生态意识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革命话语的转换使得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又一次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从文化与历史演变关系介入,揭示出《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反省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文化颠覆和精神虚无的状态;另一方面,揭示在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救赎过程中,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话语存在的深刻矛盾,并指出小说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启示我们找寻真正的实体性的历史意识,重新开始“讲述”关于“我们民族命运”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21,(1):20-28
“土地情结”作为“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五四文学的乡土叙事,是为了满足启蒙者的思想诉求,故重“乡”轻“土”;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乡土叙事,是为了满足革命者的政治诉求,故重“土”轻“乡”;抗战文学的乡土叙事,则是为了满足中华民族的情感诉求,故既重“乡”又重“土”。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乡土情结”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在我国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其对历史的创造性追问和深沉而厚重的反思力量,以"民族秘史"的身份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民族岁月".陈忠实选择了地处关中平原、几乎集中代表了民族文明和历史的白鹿原,虚构我们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此去勘探我们民族的存在,揭示民族历史的真实存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在合理与非合理、真实与荒诞之间的困境.本文将从民族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白鹿原>所反映的关中伦理文化面对复杂的人性、社会、民族、历史而日益走向困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了中国农民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土性:“靠种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相似文献   

12.
乡土意识:乡土文学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龙超 《江淮论坛》2006,10(3):180-183
目前学术界对乡土文学概念的探讨较为表面,某种程度上制约着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本文认为,乡土文学的灵魂在于乡土意识,乡土意识具有故乡情结、民族意识与精神家园意识这三个层面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骥鹏 《齐鲁学刊》2006,(2):106-10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白鹿原》除了作者极力张扬的白鹿原型以外,还有许多作者未必明确意识到的原型意象或意象模式,仅田小娥就关联着狐狸精、女鬼复仇、白蛇-法海等文化原型。诸多文化原型将不同的观念因素和情感因素渗入了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声音在文本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5.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他通过十数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直接观察,得出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半个多世纪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先生写下了<新乡土中国>.这是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关于处在转型期乡村社会的调查笔记.对这两本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著作进行比较,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及观察、认识农村社会的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7.
舒建军 《学术研究》2007,(9):111-11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社会变迁如今已经大体完结,沉淀下来的社会结构显示出资源再分配过程中权力与资本过分释放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经济利用观念所调动起来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一起给中国社会筑起了一道高篱。社会整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需要一个对沉淀下来的乡土中国模式的勇敢承认从而寻机超越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忠实在回答一个评论家提出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对你的长篇写作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谈到:外国作家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1] 马尔克斯1982年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制造震惊世界文坛效应拉美文学爆炸现象的主将。他的成功,无疑鼓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文坛有许多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能抓住其精髓并付诸于自己的文学实践的一位。通观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笔者以为两位作家有…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