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序1920年6月,苏波战争爆发,列宁想由此而推动德国工人起来暴动,将革命传遍欧洲和全世界。当时,苏维埃红军从两个方向进攻波兰:从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方向进攻的是西方面军,在27岁的图哈切夫斯基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至7月底进逼华沙城下。从基辅方向进攻的是西南方面军,由叶戈罗夫  相似文献   

2.
芦苇,1950年3月出生,,现为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国家一级编剧.主要剧本有:《疯狂的代价》(夏威起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国际贡比西影评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活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纽约及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秦颂》(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目前,正在筹备根据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的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3.
4.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以“有用性”标准衡量一切事物,宣扬了一种功利思想下的个人追寻。这种以实用为标准、以个人为中心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精神。富兰克林的实用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6.
索因卡的自传《阿凯:童年岁月》以多种艺术手段追溯了幼年索因卡的双重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在此影响下的个人意识的成长,并注意了人格史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反映了时代主题.索因卡坚信自己的记忆,对叙述建构起来的自我形象没有丝毫的自我怀疑,显现出了传统的自传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丽丽 《人文杂志》2006,(5):102-108
前苏联著名作家巴别尔的短篇小说集《骑兵军》记录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段非常奇特的战争生活。但与同类小说“认同”式的叙事视角不同,《骑兵军》的“奇特”之处也许在于它对战争伦理与人性伦理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揭示和双重书写。而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犹太人文化身份与哥萨克骑兵行为的纠缠重叠、作品对战争的越轨描述、以及透过革命、民族等现象的历史悲悯,都成为作品多层和重要的阅读侧面,值得反复回味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从胸怀理想的非凡女性沦落到为妻为母的普通角色的生存现实的描写,女权主义评论从艾略特与女主角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寻找批评的靶实,认为作者对女主角的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没有给女性指更好的出路。这种评论往往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女性意识:艾略特除了把女性"三寸金莲"般的心灵空间和边缘地位归咎于男权的无情压制外,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女性群体本身,即对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进行剖析和展示。女性尴尬的生存现实和女作家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失落,使其在痛楚与无奈中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理性超越。女性应看清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以求改善境遇,避免盲目地采取激进行动。  相似文献   

9.
草原抚育并造就了诗人,成为诗人无法忘怀的精神家园,诗人也以全付的情和爱作为自己真诚的回报。哈斯乌拉《马背恋情》所表现的正是这种诗人与草原融为一体的深切感情。在哈斯乌拉那里,深厚的“恋情”常常延伸为一种使命感,希翼和奉献意识。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所形成的独特艺术世界,以实喻实,以实喻虚,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读者直捷感受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生生不息,情意盎然。  相似文献   

10.
鹿海峰 《理论界》2012,(11):62-65
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新时期,重温《雷锋日记》,从《雷锋日记》的视角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意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感悟雷锋精神的伟大真谛,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1,1(5):127-13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战争经历对老舍的人生记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在老舍的生活经验中不断被新的战争经历和海外生话所激活,从而奠定了老舍创作的“仇洋心理”,使老舍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国家复仇意识。国家复仇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老舍创作的核心意识。  相似文献   

12.
《法显传》和《忏悔录》是东西方早期宗教发展的两面镜子,皆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宗旨,但两者在叙事结构、心理活动与外部事件、叙事中的哲理思辨与传奇色彩、在"我"与"无我"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其突出成就使之成为东西方自传中两颗熠熠闪亮的启明星。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4.
潘艳慧 《学术论坛》2004,1(6):121-124
《铁木前传》是孙犁对时代主流叙事的俯就和其内心对于失落的乡土伦理、乡土情感的眷念和坚守的矛盾产物。无论在作者的创作意图方面,还是其从文本中所反映出的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方面,它都呈现出一种芜杂性。而各种芜杂因素的背离与纠缠使小说彰显出一种极具意味的文本面貌,透过它可以把握出蕴藏其中的意识形态印记。  相似文献   

15.
张高杰 《兰州学刊》2010,(6):185-187
《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生前唯一被刊发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日记。它先是在《新青年》上连载,后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留学日记》虽然是私人文本,胡适却成功地使它走向公共领域,参与现代文化生产和舆论空间创造,并且通过它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五四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8,11(3):173-175
鲁迅的三种自传分别写于1925年、1930年和1934年。文章通过分析鲁迅三种自传文本之间的微妙差异,以此分析鲁迅的自传文本与鲁迅的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左传》的叙事成就古今学者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选取情节、视角、人物等角度,探讨《左传》的战争叙事策略,探讨叙事策略所蕴含的道德评判倾向。  相似文献   

19.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重新认识丁玲的“不简单”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日记中的莎菲与记录莎菲日记的丁玲同构,传达出丁玲有关启蒙、革命与女性的复杂态度。莎菲身体上的离家行为呈现出女性心理与启蒙话语的相互碰撞;莎菲情感上的“自由恋爱”则指向“个性解放”等同于绝对“自我”的逻辑悖论。苇弟与凌吉士作为莎菲与丁玲人格的两面,更体现为时代的双重镜像。这些矛盾又复杂的时代特质展现出新文学主体自我的生存困境,反映着五四青年在启蒙话语中的困惑与失落,揭示出新文学西化现代性的最大症结,也为其后知识群体思想的革命转向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20.
王军君 《理论界》2010,(10):129-132
从2006年起,作家王蒙每年推出一部自传,至今已成"自传三部曲",其中《王蒙自传2·大块文章》在全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块文章》的较为详细的解读来阐述该传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讲真话"是《大块文章》的灵魂所在;其二,以作家的视角和作家自传的形式,藉个人十年(1978—1988)文学和生命经历的回顾与书写来反思和审视整个1980年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状况,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