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宣布实行中立政策,派遣列卫廉出使中国,试图调停英、法与清政府的矛盾。在华期间,列卫廉四处活动,多方联络,但其活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主要论述列卫廉出使广州的情况,并据此剖析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试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赔款的几个问题陈国勇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绝大部分赔款都因外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引起的。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帝国主义者强迫订约、勒索赔款的强盗行径。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关...  相似文献   

3.
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持续自我封闭,且对军工人才依旧不甚重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比清朝要发达。在火炮技术方面,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于英法联军,这给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作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最终直接导致清军的战败。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招工出洋合法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已呈现出必然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将招工出洋合法化权利从广州一口扩展到了中国各通商口岸,由此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时任两江总督的何桂清在上海税则谈判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其影响深远。但史学界对此尚未重视,本文试以现有资料力图阐明何桂清在上海税则谈判中的作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的文章(作者袁伟时,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1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为靶子,选取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两件事为抨击的例子,否定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反侵略斗争,矛头所向,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把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归之为清政府和义和团造成的,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辩护。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章说: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争取时…  相似文献   

7.
蒋琦龄是清咸同年间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心态,较好地贯彻了杜甫以来的诗史精神。其诗歌在当时被视为“诗史”。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用陆军和海军的高压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付出了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为惨重的代价,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更加广泛地深入中国。过去,史学界一直因为奕诉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而简单地把他冠以投降卖国者之名,这很不符合历史事实,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笔者拟对奕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思想活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体系形成。在列强的威逼之下,清政府的守约意识增强,其"以民制夷"政策随之改变。在处理潮州反入城事件中可以看出朝廷在"守约"与"得民心"之间倾向于前者,该政策在处理天津教案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朝廷以民意为名抵制列强条约外的勒索。  相似文献   

10.
丁韪良和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领中国思想阵地出谋献策;后应清政府的要求,担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和湖北仕学院等校的总教习,负责教务工作,并编译过多种书刊,介绍西方国际法、教育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中,他为西方列强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他曾公然主张美国应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鼓吹各国在华划定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北洋大臣常常是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总代表,分担大部分外交事务,其参与外交的指导思想、外交策略、外交准则、运作方式等构成南北洋大臣参与外交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围绕着"和戎外交"的指导思想和"以夷制夷"的主要策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于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与财政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快了这一变化的历史进程,其经验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本文拟就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与财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被迫进行了三次改革 ,这些传统内的变革却开启了超越传统的变迁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 ;戊戌变法扳动了中国社会意识近代化的阀门 ;清末新政迈出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但三次改革却没能使中国近代化持续地“化”下去。原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是近代化的保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自我更新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镇江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沿革,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经济上和军事上的突出地位来阐明镇江的开埠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时值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是洋务派奕訢等与顽固派之间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就奕訢同顽固派的矛盾及其在“辛酉政变”中的作用、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指正。1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一方面,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蓬勃发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英、法、俄、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趁火打幼,继续扩大它们的在华“权益”,清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打击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统治,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一批人逐渐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他们反对恪守祖制,主  相似文献   

16.
沙皇俄国的对华侵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进入了高潮。本文通过东正教传教士巴拉第的间谍活动,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俄两面派的外交政策和侵略本质。对于苏联史学界有关巴拉第本人的评价,作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7.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拍卖的圆明园铜制兽首,是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走的。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两尊"国宝"是1900年八国联军二次抢劫圆明园时被劫走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分析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外语及西学教育机构——同文馆,通过对同文馆一案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诸因素的分析,透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救亡图存的努力,总结中国文化在当时中西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并揭示其对今天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英国入侵与营口开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把英国入侵和营口开埠结合起来,着重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是美国入侵前的营口,由于历史演变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有了前进的活力;二是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用倾销鸦片和武装挑衅,侵入营口并迫使清政府允许以营口代替牛庄开埠;三是虽然英国借营口开埠掠夺了大量财富,本地经济受到侵略者的控制和影响,但开埠却带来了新的契机,各国相继前来互市,营口因而也先于大连、丹东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0.
以往,史学界普遍认为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英法侵略者始终采取了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他是地主阶级投降派的总代表。但是,近来有人通过对咸丰帝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对英法外交政策的考察,认为咸丰帝此时并没有彻底投降,而是采取了一种谈判议抚和武裝反抗相结合的双重性外交政策,而且在这种双重性的外交政策中,其侧重点在于武装反抗,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