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会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63-165
甲骨文和金文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而出现的字体。小篆是在当时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字体,具有正字法的性质。隶书源于战国文字,并非“篆之捷”。这些字体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序列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个时代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共存。  相似文献   

2.
谢书民 《学术探索》2012,(2):150-153
国内语言文字学界提出"意音文字"说的学者,由于常把汉字中的"字"与表音、意音文字中词的书写形式对等,所以常常混淆字符的内在构形类别与字符记录语言的功能类别,造成对"意音文字"类型理解与分类上的偏差;否定"意音文字"说的学者则把文字的字符类型错误地等同于文字的体系类型,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意音文字"类型的文字。实际上,文字的字符类型应该是文字表达语言的基本符号类型,"意音文字"应该是由表意、表音两种类型的字符构成的文字体系类型。  相似文献   

3.
吕敏  邓章应 《殷都学刊》2023,(2):95-10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字符具有整体性、特异性。字词不对应的根源在于字与字符不等同,即同字异字符、同字符异字现象的存在。同一字符有不同的书写变体,主要表现在笔形和笔画差异、笔画增省、笔画混合变异、构件拆分重组等情况;不同字符则表现在构件数量、构件类型、构件位置互换、构件拆分重组或笔画变异引起构件混同等情况。利用字符同一性判定理论,异写字是同字符的不同书写变体;异构字是不同字符。构件增省和构件位置互换是不同字符,都属于同字异字符。  相似文献   

4.
西夏文字中的名—动派生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字依托汉字而作,并不出于汉字文化圈,但它与汉字的差别却是很明显的。西夏文字与汉字的差异之一,是文字的偏旁部首问题。汉字的部首具有指示词义的作用,包含某一个部首的字,意义上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人”部的字,虽然字数众多,情况复杂,但都与“人”字有关联: 表示人的类别,如:俊、伯、儒、侠、仇……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文雅堂所藏一枚陶质齐系官玺作了考察,从构形上解释战国文字中旧释为"亳"的字应是"亭"字,这枚齐系官玺之印文也应该是"左掌客亭"。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科学的汉字学应该是对汉字本体即字形的研究.辨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的提出与发展,为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在共时历史层而的汉字总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汉字的个体字符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汉字构形学为各个历史层而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层而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之建立基础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动观文字学的对象—文字“形体”“文字学”这三字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含胡笼统的学名。它的个性“形体”只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相关的三个学名对称时才显现出来。我们常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学名里“字”字(也可算是语素)显然是表示可以统摄三者的“文字”。不含胡、不笼统的叫法还是“文字学音篇”、“文字学形义篇”、“汉字的结构”等等。我认为要正一正名。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0.
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目前可知时代最早的楚文字保留了西周早期文字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楚人使用汉字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已经与西周晚期通行的文字拉开差距,形成了一些字体与构形诸方面的特色。春秋楚文字形成颀长整饬与屈曲美化两种字体,随着楚国军事与政治的扩张,风行江汉与江淮流域。经过战国早期的过渡,战国中期楚文字实现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汉字系统。随着楚地域的不断扩大,楚文字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对“文字”的定义 ,是以西方语言文字的关系为依据的。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 ,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 ,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 ,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而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 ,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 ,文字直接传达意义 ,独立构成书面语言 ,不依附于口语。中西文字的这种差别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因此 ,汉字的文化定义应该表述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而普通语言学也有必要重建文字理论 ,摆脱长期以来狭隘的“语音中心论”。  相似文献   

12.
异构是汉字中一种很重要的文字现象.在睡虎地秦简中,大部分的字形结构都比较稳定,具有异构关系的单字数量不多,这表明文字的使用在战国末期秦系文字中已趋于成熟和规整;部分汉字兼具古文字的特点,存在构件的相对位置不稳定、构件的通用和混同等现象,这显示该文字处于古今文字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3.
白小丽 《兰州学刊》2011,(11):172-177
文字系统内字符的形成是有先后层次的。按文字系统中字符形成是否参考了系统内已有的字符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初造字与新造字。根据此造字机制理论对殷商甲骨文初造字的造字机制作分析。甲骨文属自源文字,其初造字存在仿拟机制和吸纳机制两种造字机制,两种造字机制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并且不同的造字机制对符号体态的影响也是存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论汉字形声字的义符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文字符号的整体都不是散乱的一群,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着、彼此牵制着、具有内部规律的体系。本文认为共时使用的汉字客观上存在着构形系统,历时演变中的汉字也受到构形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只有从构形系统出发研究汉字,才能真正看清汉字的本来面貌,揭示汉字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汉字学基本理论。而要把客观存在的构形系统真实地显现出来,必须有一套构形系统描写的科学方法,因此,建立汉字构形的系统描写方法是汉字研究科学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具体描写了小篆形声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即小篆形声字的义符系统。通过描写,作者反对了“汉字落后”论,从事实上说明了“文字发展两趋向”论这一新的文字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汉字的形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结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形体来说明其意义了,《左传广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血虫为蛊’诸说开启其端,此后这种传统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对汉字学和汉字文化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只要涉及到汉字的话题,都特别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由于文字学和文化学的共同关注,汉字的形义关系变得相当复杂,有时候一个字形如何体现字又.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武”字,楚庄王…  相似文献   

16.
语句输入好     
“语句输入”,与“拼音-汉字转换系统”含义相当接近,也有人与“字输入”、“词输入”对应而称为“句输入”。《中文信息》93年第三期上曾有一篇文章认为“句输入”不实用。对于“实用”,我的看法不同,我想作  相似文献   

17.
“风格就是整个的人”,这是布封的名句。人们正是从这个“人”字出发来探索风格的“个性”,以为风格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认为风格应该到“人”的“个性”中去寻找,而且似乎只要挖掘出“人的个性”的差异来,也就摸着了风格的脉搏,找到了风格的特征。又由于以为特征就是“独创”,就是作家的“个性”的“与众不同”,于是“独创”就成了“自由个性”的代名词,成为作家追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16日天涯社区启动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结束,结果“涨”字以高票当选,成为2010年年度汉字,这是“涨”字继2007年以后再次当选年度汉字。为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文章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涨”字的形音义及其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20.
精彩小品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其中一些汉字的来由,与我国一些现代名人有关,说起来极富情趣。 “猹”字为鲁迅所造。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曾写闰土讲述的一种小动物吃西瓜的故事,这动物音“查”,但汉字没有这个字,于是鲁迅造了一个“猹”字。 刘半农造“她”字。“五四”时期,作家刘半农认为,白话文兴起,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字是不够的。1920年8月,刘半农发表《她字问题》一文,刊于上海《时事新报》上。为推广使用“她”字,刘半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