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社会学若深入理解和反思现代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特别是三十年来社会转型和建设的过程,仅靠社会学的学科化和规范化的努力是不够的,也不能仅仅依赖对西方社会理论的摹仿和移植,不能仅仅依赖未经理论准备和反思的单纯的本土田野调查。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和诠释社会学前辈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基础,摸索现代中国的可能性出路,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和精神气质。本次研讨通过对严复、孙本文、梁漱溟、、吴文藻、费孝通等社会学前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路的考察,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几个基本特质和思想传统,并呼吁社会学界大力开展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而传奇之一是在晚年高龄阶段仍保留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思想生产力。20世纪末先生对上海的社区建设产生兴趣,几乎每年都要到上海来几次,下基层去看看、听听。我因为研究社区的缘故,在陪同先生、汇报研究体会之时得到了多次教益,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学术生命力,走出社区,走出乡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代际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 ,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但 ,当它与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 ,从而构成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时 ,代际的划分和代沟的出现便更多的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课题 ,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事实。自二十世纪80年代 ,代际理论传人我国 ,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就分别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青年学和人口学等多维视角对代际关系和代沟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 ,迄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很遗憾的是 ,尽管现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时期 ,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费孝通先生既是中国当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与中国社会学辗转曲折的命运刻刻相伴,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创生、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实践无疑构成了重要的传统,我们若要继承这一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则必须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再次置入他所继承的传统之中,加以不断阐释和深化,方可使之作为孕育中国社会学新生的丰厚给养。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期望将社会学的发展拓展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中,拓展到构成中国人心性的总体文化传统中。这无疑说明,只有创新传统,延续历史的生命,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开辟出自身独特的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调查基地 中国社会学恢复工作刚刚起步,费孝通教授就把建立社会调查基地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把建立社会调查基地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他认为社会调查基地是观察社会的窗口,培养专业人才的课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1981年5月,他在答《中国青年报》读者问中谈到“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实际来讲社会学,而联系中国实际,只有搞社会调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青年文化学理论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并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学界一般称四十年代(指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社会学传入中国的30多年,仍是舶来品。所以,如何使社会学的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使社会学中国化,成为30—40年代社会学的中心任务。吴文藻、费孝通倡导的社区研究及孙本文为代表的系统社会学研究,都为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努力。该期的特殊情况是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学者云集我国西南边陲,西南成为社会学的基地。社会学者们在西南搞乡村建设实验,办教育培养社会学人才,结合战时与实际部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8.
费先生在进行学术反思和补课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等问题,关注着社会发展变迁中不同文化的接触、转型和融合。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人类如何相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必须研究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白鸽 《现代妇女》2014,(2):14-15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因此,在乡村旅游的人类学研究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乡土文化之上。本文以费孝通先生的人类社会学研究为基本知识背景,试图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乡土文化的变化对比分析,论证正是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乡土文化质态的转变,使其开始了从结构到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 ,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 ,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总体认为 ,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 ,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 ,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 ,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 ,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 ,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农民最早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科学全面地把握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社会心理特征,既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前提,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源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只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研究与其重要著作《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社会表征理论是在介于社会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的交叉视角下,关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知识的建构、转换和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范式。本文探讨了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理论的含义与起源,试图说明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形成渊源,以及其核心的基本概念——锚定、具化与基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理论的评介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杨开道先生与他的农村社会学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开道先生是旧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杨先生在旧中国生活的半个世纪中,有10年站在农村社会学的讲台上,培养了一批批农村社会学工作者,当代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曾是他在燕京大学时的学生。到1948年为止,杨开道先生出版了近20部著作,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对农村社会学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提出过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仅对杨开道先生和他的农村社会学工作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社会行动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预设前提和核心成分。在社会学史上,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他的理论是对在他之前的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的一种努力——第一个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科学。尔后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他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重构和发挥使他垄断社会学界达数十年之久——也从社会行动出发建立其社会学体系。现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社会系统重建,就是通过各种外在或内在的修复手段,使社会逐步恢复自组织能力,回复到常态的过程.广义的灾区社会系统重建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社会整体重建,其意义与社会学和人类学所说的社区发展和社区重建基本相同,其目的是恢复地震灾区社会整体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1979年,69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受命承担起负责中断近30年的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社会学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他不仅深入开展社会学的调查和研究,对社会建设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也站在历史和全球高度审视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的社会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17.
自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思想界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使得近代社会科学从其哲学母胎中得以脱颖而出。这一知识体系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向非西方文化地区不断渗透和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知识体系开始引入中国,并且在与中国已有的文化和知识研究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定性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在西方系统学习过社会科学方法和理论的中国学者们,也开始思考这些西方舶来品对于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逻辑性结构关系究竟何在的问题。这样一种具有主体意识的思考,给中国社会科学的早期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切实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心理学领域,潘菽于1939年写就《学术中国化问题的发端》;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社会学派为开创中国社会研究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可惜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学术道路在20世纪中叶而被迫中断了。  相似文献   

18.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果把社会学学科范围放宽些,社会学的来源在中国就有很长久的历史。30年代布朗就提出“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荀子开创了这门学科”。那时,受派克、布朗的影响,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实现了通家之好,名虽不同,实则无异,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特色。直至抗战,在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社区研究”,马林诺斯基称这种研究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过去在中国搞的“社区研究”多偏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对人群中集体生活的道义关系注意不够。中国历代思想家思考的中心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群中的道义关系,中国世代累积的经验宝库里是否正保留着一些值得加以发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1985年 1月,《社会学通讯》改名为《社会调查与研究》,费孝通会长题写刊名。 《社会调查与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内部刊物。其编辑方针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社会现象,因而被视为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焦点,也因此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自1978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引致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其间,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社会结构问题始终为社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在现实层面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社会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性的演变;在社会学知识层面涉及的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因而,这一研究“热点”亦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