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凉且渠安周造佛寺碑》,于北凉且渠安周承平三年(公元445年)立石。原石清光绪间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高昌故城,今为新疆吐鲁番东六十里之哈喇和卓。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被德国文化间牒盗运柏林。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端方奉使考察欧洲各国政治,在柏林国家博物院见到此碑,遂拓以归。所拓一为完本;一为未完本,仅四分之一。《清拓北凉且渠安周造佛寺碑》完本,原归端方,端方死后,归李介如,其孙李章汉于一九七六年捐  相似文献   

2.
兰州白塔山有古篆文“禹王碑”,原树于“禹王庙”。“文革”中,封存得以保护。今改树于白塔禅院,露天置放。因石质粗劣,保护失当,风剥雨烛,碑面文字缺损较多,游人至此,咸为叹惋。今不揣浅陋,聊为补释,以为助读。 兰之“禹王碑”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十五日酒泉郡侯建劝(升庵)所摹刻。因“禹王碑”(又称“峋嵝碑”)原碑失传,所以传世者,皆拓自长沙岳麓书院之“禹王碑”,该碑为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致字子一者,摹自衡山原碑。其后,传世渐广,浙江、山东、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南京楼霞山、西安碑林等地,均有摹刻。兰碑摹刻自何处,侯氏之跋尾未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洪武碑亭位于奎文阁东南、成化碑之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建,后碑亭又被毁,清雍正年间又重建,今之亭和碑为民国时期改建,亭为重檐歇山式结构,灰瓦覆顶。亭内正中立《洪武诏旨碑》,碑高一丈八尺,刻明太祖洪武四年  相似文献   

4.
云南古代著名碑刻《龙颜碑》,立于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主龙颜历经晋末宋初二代,是当时的宁州霸主,南中“大姓”。碑阳撰文凡九百余字,至今除少数残损外,其余仍清晰可辨,它是今存的晋宋时期最富有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之一。碑的研究工作,始于清代嘉庆年间,许多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碑的  相似文献   

5.
废帝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执政,曾“引咎责躬”以服天下之心,取得了将吏的拥护,提高了司马氏的声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他的侄子司马炎以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史书记载,司马师身为大将军掌握朝政时,曾遭到两次失败。一是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前,吴大帝孙权,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后又进兵淮南。十月,吴太傅诸葛恪更作大堤,依山筑城固守。魏镇东将军诸葛诞建议司马师,集中兵力,进攻江陵和武昌,以扼东吴的上流。司马师投有采纳这个正确的意见,却分散兵力,三路大举攻吴。征南大将军王昶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向武昌;征东将军胡遵、  相似文献   

6.
<正>大乘寺造像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立石。碑高1.87米,宽0.70米,厚0.23米。碑文上方横书"奉为圣文神武皇帝"字样,前署"陇西李士强撰"。此碑为佛教碑刻,其形制及内容均甚特异。碑头雕群山、屋宇、飞天、坐佛、神仙骑兽等,雕镂精细,造型奇特,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现存曲阜汉魏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国内外《女真译语》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早在战国时期即见于历史记载,译名作“肃慎”。后汉称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称靺鞨,五代始称女真。辽代末期,生女真各部落,被其中的完颜部所统一,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下,起兵抗辽,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朝。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金朝从上京迁都至燕京,后来又迁至汴京,统治淮河以北半个中国长达一世纪之久,公元1234年被蒙古所灭。 女真文字在中原虽然使用百余年,但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字资料却寥寥无几。女真文石刻资料有:《大金得胜陀颂碑》、《女真进土题名碑》、《奥屯良弼饯饮碑》、《奥屯良弼诗碑》、《海龙女真国书摩崖》、《朝鲜庆源郡女真国书碑》、《朝鲜北青女真国书摩崖》、  相似文献   

8.
唐易州铁像颂 原在河北省易县土神祠中,今已毁.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立.碑高九尺六寸,宽四尺八寸,行书十八行,行二十六字.崇文馆校书郎王端撰,前行易州録事参军武功苏灵芝书.开元中,易州刺史卢晖造铁像,郡人张皇其事,勒为颂文.立碑时,卢晖已迁瀛州,碑虽为造像而作,但文中多载卢晖惠政,如置新县、建城邑、开车道、修驿店、造水碾及为军营、寺观营造廊宇等.其中记载,  相似文献   

9.
哥舒翰纪功碑,位于临洮县南大街46号院内。据金石历史学家张维著《陇右金石录》记载:哥舒翰碑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1230余年。碑额、碑身、碑座均为整块巨石制成。碑额高零点九零米,碑身高四点二五米,宽一点八四米。碑座共为五层,高二点四米。碑正面刻文十二行,为唐隶书,字体挺秀苍劲,笔力雄健。据民间传说为唐明皇御笔,可惜因风化残缺,现仅存五十三字。一九四二年,六安高一涵先生作《临洮观哥舒碑》诗云:“此是  相似文献   

10.
康熙御碑亭位于孟庙第三进院东侧,建于清代。碑亭双重飞檐,碧瓦覆顶,彩绘斗拱,灰瓦立墙,四面为红色花棂门,建筑富丽华美。亭内放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皇帝亲书“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此碑为孟庙现存最大最完整之碑,高3.16米,宽1.42米,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精湛逼真  相似文献   

11.
拉萨大昭寺前所立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在公元821—822年间结盟的事迹。这一著名的纪念碑为藏族史和汉藏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现将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语言学特邀教授、美籍华裔语言学者李方桂写的《长庆唐蕃会盟碑考》中有关历史背景说明的部分译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暾欲谷碑     
用古代突厥如尼文字写成的碑铭,是人们研究古代突厥和回鹘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公元1897年,被俄国探险队在距乌兰巴托60里的巴颜楚克图地区独乐河右岸所发现的暾欲谷碑,便是其中的主要碑铭之一。  相似文献   

13.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她在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过程中,做出了富有成果的积极贡献,也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学遗产。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柯尔克孜族至迟在公元七、八世纪就开始使用鄂尔浑——如尼文,即古突厥文。此后,便出现了柯尔克孜族的书面文学。叶尼塞河流城发现的《雅格拉卡尔汗碑》就是证明。碑上铭刻着九世纪的柯尔克孜可汗雅格拉卡尔汗(殁于公元847年)的谱系和战功。此外,中亚塔拉斯河地区发现的《喀拉曲勒碑》,也用古代柯尔克孜语文记叙了喀拉曲勒和他的三十个勇士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吐蕃”一词的语源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拜读了牙含章同志在《民族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关于“吐蕃”、“朵甘”、“乌斯藏”和西藏的语源考证》后,深受启发。牙含章同志通过丰富的汉藏历史语言资料,在深入研究以上问题的同时写道:“唐朝人在‘蕃’字前为什么又加了一个‘吐’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我们根据突厥和维吾尔文献资料,对牙含章同志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考证,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供研究藏族史的同志们参考。藏族人民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族名称为“bod”或“bodba”。最早记录藏族情况的汉文《甥舅联盟碑》(又称《会盟碑》),公元823年立。后晋(公元936——946年)、宋代(公元960——1279年)成书的《新唐书》、《旧唐书》中“吐蕃”的‘蕃’字,  相似文献   

15.
多贺城碑又称“壶碑”或“靺鞨碑”多贸城碑是因发现于日本仙台平原上的多贺市多贸城遗址而得名.因为碑文内容刻记有“去靺鞨国三千里”的字样,故中国学者往往称之为“靺鞨碑”.  相似文献   

16.
《岣嵝碑》是禹完成治水工作后记功的碑石.在朝鲜半岛,首次接触到《岣嵝碑》拓本的人物是朝鲜朝宣祖年间的许筠,而确切的记录则是在稍微晚些的孝宗年间,尹锈鉴赏了《岣嵝碑》.显宗年间,李俣从中国购得了新泉书院本,并把它拿给许穆看.之后,洪羲浩、徐命膺、李书九、李匡师、南公辙、金正喜、李圭景等许多文人们或收藏了《岣嵝碑》,或对它作了论评.与此同时,鉴赏了《岣嵝碑》大禹手篆的许穆在原来的77字中选了其中的48字,作了变异本《平水土赞碑》.后来,《平水土赞碑》在朝鲜半岛朝野广泛流传,并相继出现了朝廷和多个地方刻板,而其定本《大韩平水土赞碑》被立在了江原道三陟.  相似文献   

17.
《通湖山摩崖石刻》因字迹漫漶不清,其年代和性质一直争议不决,对照文献,可以排除其为纪念"东汉王朝与南匈奴联合攻打北匈奴的历史事件"或纪念"公元107—117年间以逢侯为首的北匈奴与西域诸国共同寇边引发的汉匈之战或公元134—151年东汉攻伐北匈奴的战争"的可能性,此碑无论为纪念军事胜利还是整修边防设施,均与北匈奴无关,而更可能是永初四年东汉政府调遣西北驻军平定南匈奴叛乱后,为纪念此次军事胜利而刊刻。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 37年(西汉建昭 2年 )高句丽国家建立 ,公元 312年 (东晋永嘉 6年 )势力抵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 ,公元 6 6 8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 )灭亡。我国史学界对高句丽的研究始于 1877年 (清光绪 3年 )。是年 ,奉天桓仁县书启关月山在通沟岗的荒草丛 (今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大碑村 )中发现了公元 414年 (东晋安帝义熙 10年 )建立的高句丽第 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 ,“火焚除苔 ,捶制拓本 ,传播京师” ,从而揭开了好太王碑与高句丽研究的序幕。然当时及以后…  相似文献   

19.
狄仁杰是我国唐朝盛世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关于狄仁杰的生年,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他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辞海》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另一种认为,生  相似文献   

20.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