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夏是中古时期游牧民族党项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畜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中,官营牧场尤为重要。西夏时期的畜牧业经营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天都山、横山及燕支山周边的几大牧区中,其中,处于甘州地区的燕支山牧区以甘州马场为中心,对西夏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研究西夏时期甘州马场的经营管理,对了解西夏社会,尤其是河西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西夏语动词的形态,包括体、态、式、趋向、人称和数等范畴,它们多是通过缀接在动词前面或后面的附加成分来表现的。此外,有的学者认为西夏语动词还具有时间范畴。本文不拟系统地叙述西夏语动词的形态,只想就时间范畴的有无谈谈自己的管见。 前苏联的西夏学学者苏敏博士在其巨著《西夏语语法》中提出,西夏语动词有现在时将来时,远过去时和过去时,其表现方式是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5.
把“西夏”和西夏王国等同起来,这和历史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首先,指代西夏王国的“西夏”,不是本土之自称,而是异域之他称。其次,在宋代以前,“西夏”不是政权专称,而是地域名称。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西夏”有着不同的含义,但自晋代以来,以河西走廊为“西夏”的说法是中原社会最为普遍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一 随着西夏文解读和研究的进展,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西夏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西夏语常用词中,这些借词约占百分之十。这仅仅是据书面文献的大致统计,在口语中汉语借词数量可能会更大。这些汉语借词已经成为西夏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的西夏人在多  相似文献   

7.
凉州贤孝是主要流传于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其演唱采用不同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在中国音乐史上,将若干曲牌连缀起来形成联套结构以演唱长篇故事,是从宋、金时期产生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开始的.西夏统治河西走廊,凉州府地位仅次于西夏首都,《刘知远诸宫调》在西夏黑水城的出土,说明西夏时期河西走廊流行诸宫调,加之西夏说唱贤孝之风盛行,因此,凉州贤孝曲牌联套音乐结构组织形式直接源于诸宫调.  相似文献   

8.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夏语比较研究》(以下称《比较》)是一部对西夏语语音、语法、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论著,全书共5章,自成单元,提出西夏语属羌语支的重大学术问题,成为超越前贤、颇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此书不仅对研究西夏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均有参考价值。一西夏语支属是《比较》讨论的核心问题20世纪初,国内外的西夏学研究还处在早期的摸索阶段,对于“独特的”西夏语亲属关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劳弗尔进行了十分可贵的探索。他于1916年发表在《通报》一篇著名论文———《西夏语言印度支那语言文学研究———导言》一…  相似文献   

10.
西夏语的语音系统里过去没有人构拟小舌音,20世纪 90年代,聂鸿音发表文章谈到西夏语的小舌音问题,但笔者总觉得证据不充分,构拟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根据西夏语的汉字注音为基本资料,找出西夏语与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的同源词,并根据羌语支语言这些同源词目前的语音状况,拟测了西夏语的音位系统里应该有一套小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1.
已经消亡了的西夏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语言,虚词和词序是该语言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1>·In是西夏语的一个常见的虚词。笔者对苏联有关方面影印刊布的篇幅为41,540字的西夏文《类林》,作了一次统计,虚词·In竟出现达709次之多,其使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判明这个虚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作用,对于科学描写西夏语语法及准确理解和诠释西夏文文献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因如此,不少西夏学学者都对这个虚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诸如:苏联西夏学学者M·B索  相似文献   

12.
汉语对西夏语的影响,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极为深远。西夏人努力仿照汉语编著西夏语字书、词书和韵书。通过对《文海》、《五音切韵》两部西夏官修韵书与汉语韵书的比较分析,探讨西夏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在充分吸收汉语元素的基础上,重构本民族文化典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夏语“格”理论①认为‘三个动词前缀na、ga、m’分别是能够证明西夏语存在“格”的形式标志,继而以此为发端构拟了na、ga、山在所有人称数的“格”的分布模式,西夏语被描绘为具有发达的词形变化和格形变化的对应性。②长期以来,国内的西夏语研究界也一直把na、ga、m现象视为尚待解决的学术难题,因此面向西夏语的客观实际,全面考察na、召a、m所代表的“格”现象就更形迫切和必要了。首先需要举证西夏语实际语言材料,判明在多大范围内可以排除“格”现象。汝不当闻/汝之闻可非《类林)③PZ13第二人称单数或代名词第二人称单数在句…  相似文献   

15.
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中叶这200多年间,中国大地上缺少了一个足以号召各民族走向政治大一统的核心力量,这个政治环境给党项族的崛起和西夏王朝的出现提供了时机和舞台。西夏西邻回鹘和吐蕃,皆缺乏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相继被西夏一一击破,西夏将河西走廊全部占去。西夏的北、东和东南面环绕着辽、宋。二者幅员和人口都远过西夏。夏视其强弱为向背,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辽在北宋建立以前就进入华北平原北部,东段长城在其境内。宋与其对峙,无险可凭;宋夏在陕北以横山为界,从横山岑脊贯通的长城也为夏控制,所以辽、夏对宋都占据着地利。北宋中期以后,西夏势衰,宋开拓熙河路成功,但因河西地形险阻,仍不能制服西夏。夏的北邻蒙古崛起,夏、金、宋鼎立均势被打破,夏立国的外部政治环境恶化。复金为争疆土而构兵,两败俱伤,次第为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16.
白狼王远夷乐德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数十年来,白狼语研究向为中外学者所关注,依据中古时代的西夏语试解《白狼歌》,这不失为探求通解白狼语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对译,意在说明西夏语尚更多地保存着今天业已消失或无文献传世的西南少数民族所曾经使用的语言。以西夏语试释“白狼语”,或有助于最终解读这种令人扑朔迷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黑水城文献出土以来,西夏语文学逐渐成为国际性显学。编纂能够反映西夏文概貌的字典、词典一直是中外西夏学者的不懈追求。百余年来的西夏文辞书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罗福成和聂历山初步实践,字典初具模型;西田龙雄等研究西夏文字、语音等,确定其框架;李范文编成《夏汉字典》,确立典范。随着西夏文文献的刊布,西夏语语料库建设将不断推进。依托语料库平台进行辞书编纂,将是西夏文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一文(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中依据西夏《番汉合时掌中珠》的西夏语词的汉字注音,特别是关于人体器官的词汇的汉字注音大多与藏语对应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再加上西夏党项羌早期是青藏高原上的西羌部落的一支,与藏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因而认为西夏语应当与藏语有密切的关系,且很有可  相似文献   

19.
吐蕃经师的西夏译名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存的西夏文佛经中有一些吐蕃经师的名字 ,迄今无一获得解读。文章指出西夏人在翻译这些名字时大多采用的是意译而非音译 ,探寻西夏语人名和藏语人名之间的语义关联乃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12世纪末期的西夏存在过一种至今不为人知的“勒尼语”。这种语言与现代藏缅语族的珞巴语和语有些相似,而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番语”(西夏语)。勒尼语的详情和讲这种语言的民族的面貌目前还难以考定,由此可以引发有关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