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评价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及其言行进行善恶判断和善恶评价.道德评价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杠杆和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道德评价究竟是依据什么呢?一个人的言行、一个社会的举措,……判断其善恶是依据其动机,还是依据其效果呢?对动机和效果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对此,历史上的伦理学家莫衷一是.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评价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本性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青山 《社会科学》2004,(10):79-85
自利是人的本性 ,无所谓善恶。自利本性对人类社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都应当以承认人的自利本性为前提 ,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建立在对人的自利性和利他性的正确评估之上。如何保护和促进自利本能和意识的积极作用 ,防止和遏制其消极作用 ,就成了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重要任务 ,也是衡量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是否合理的人性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良序社会,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8-34
在西方思想史传统中,道德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理解。广义上,道德是关涉人的终极幸福的人类生活的总和;狭义上,道德只涉及人类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它与义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用以评价和规范人的某些行为,因而,道德的善恶就在于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义务。《共产党宣言》对道德概念有着多层次的理解,包括道德的本性、基础和阶级性、资产阶级道德的特点、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等问题。分析马克思的这一经典文献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道德概念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方法,这对理解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 恩格斯曾提出:“在这里没有人怀疑,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03页)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是会有发展和进步的。不过,道德是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社会实践,有高尚的善行,同时也有各种道德堕落的残酷和可耻现象;在任何阶级的社会里,都是善恶并存的。越是现代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道德的堕落和恶行似乎更惹人注目。所以,很难使人一下子说明白道德进步表现在哪里。首先道德进步是什么意思和进步标准是什么?其次道德的进步表现在哪里?最后道德进步是怎样实现的和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问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现在看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道德对于预防犯罪,保持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全社会的法律制度永远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相对于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即使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不可能把人们的行为规范到包揽无遗的程度,因此,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是非善恶观念以及荣辱观念,羞耻心理等对于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有效地抵制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预防犯罪的基础保证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一般要…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从理论的角度讨论道德定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注视着道德实践的定位问题,而从道德理论定位走向道德实践定位的过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道德评价。所谓道德评价,就是人们在社会道德活动中,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包括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从而达到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发生导向的目的。道德作为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突出的特征是善与恶的矛盾,没有善恶矛盾就没有道德,取消善恶矛盾,也就取消了道德。善恶范畴是道德最一…  相似文献   

9.
一善恶的标准既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据,又是建立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因此,确定善恶的标准,就成了伦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善恶标准究竟是什么?这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善恶标准问题应从两方面或两个层次进行探讨。一方面是确定或描述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的善恶标准。这些不同的标准,有的是由各个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思想家、伦理学家明确宣布过的,有的则是从他们的道德规范和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中分析归纳出来的。不管怎样,确定或描述这些具体的、个别的善恶标准,相对来说不太复杂,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看法。另一方  相似文献   

10.
对于善恶问题的研究,以往我曾撰文概略地说明过善与恶是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道德关系。但是,认识和把握道德领域这一特殊矛盾的重要的意义,则还在于深入社会实践,以研究和调解现实的善恶矛盾,特别是要研究和调解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善恶矛盾。而在这一现实的反映和调解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善恶是非,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军事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战争道德记忆。战争是人类难以彻底医治的伤痛,但也给人类留下了大量战争道德记忆。探究战争中的道德记忆,不是要为战争进行道德辩护,更不是要美化战争留给我们的道德记忆,而是要论证战争与道德记忆的紧密关联性,并且推动人们从伦理的角度深刻认识战争的内涵、本质和特征。战争道德记忆具有双面性。由战争催生的善多种多样,由战争产生的恶也五花八门,因此,战争道德记忆是一副善恶交织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图示是:个人在善恶、道德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对暴力横死的恐惧唤醒人类的理性,人类因而发现自然法的教诲,在其指引下走出自然状态.人们一旦建立国家,将自身置于主权者的统治之下,就有服从主权者意志、遵守法律的义务,因之丧失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获致和平共存与国法保护下的臣民自由.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现代国家理念,奠定了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品质是个人基于禀赋特别是气质形成的、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并对其有定势作用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性。品质与观念、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在人格,但通常只对其中的品质作道德评价,因而品质属于道德调控的范围,具有善恶或德性恶性的道德意义,并因而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伦理学意义。判断个人品质善恶的直接标准是社会在品质方面的道德原则或德性原则,但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其最终根据在于人类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全人类更好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派生的人类的普适性的基本道德原则,同时还得考虑人类在德性原则上形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善恶评价是一定主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认识的活动。善恶评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 ,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评价活动 ,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5.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众所周知,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时不在。因此,其他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也不例外。法律源于道德,道德是法律的血脉,法治需以德治为基础。下面,我们就从法治的三个关键环节来进行分析。   立法,是法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唐凯麟  曹刚 《东岳论丛》2020,(4):174-181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之核心是道法与法律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理论问题。道德与法律作为各具特征的两个维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规范系统,是否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彼此支持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如何合理地、适当地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些都是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把握规律、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这对于推进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义是否一定要灭亲--从包庇罪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恒的难题,法律的道德性则是人们的一个基本共识.我国<刑法>包庇罪的规定应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的法律制度,使之与伦理道德相兼容.  相似文献   

18.
个人道德主体性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道德主体性的一般含义如何?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这就是说,在道德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个人不只是道德作用的客体,而且也是承载道德的主体;个人不是善恶王国中消极被动的“臣民”、“无人称的符号”,作为道德的直接承担者和践行者,个人乃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掌握和创造道德财富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调节或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系统而产生和起作用的.作为两种在社会中同时起作用的规范现象,法律与道德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在本文中所集中探讨的法律伦理学问题,并不是局限于对这一关系的一般解释,而是力图基于法律与道德的这种同异关系,而进一步探析法律及法律行为所包含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庆丹  赵研 《理论界》2006,(11):96-97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道德和法律的内涵入手,论述了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探讨了道德和法律冲突在实践层面上的解决。本文是笔者的一个思考,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