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变迁及改革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权属模式经历了土地农有、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使用权归农三大历史阶段.60年土地权属制度的历史变迁,给我们今天的土地制度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设计应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避免意识形态化;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越多,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清晰的土地权属制度变革.现阶段,农村土地应坚持产权明晰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赋予农民土地权利,并辅之以配套社会制度的改革,以顺利推动农村土地权属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制度根源和制度环境角度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解决包括林地在内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困境的有效路径;与土改时期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林业三定"时期的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备了政治、法律与社会的制度环境;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处理农民与集体、历史与现实关系以及落实村民自治、政策引导与法律规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 阮啸仙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农民运动理论家.大革命时期他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广州农讲所第一至第六届教员、第三届主任等职,与彭湃等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东农民运动.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文章、讲话和演说,并于一九二六年写下《中国农民运动》一书.这些文章和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结合他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规范土地职能和经营使用行为的基本客观准则,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土地制度,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土地制度建设回顾与思考 建国四十年采,我国土地制度建设始终处于极间跳跃之中,缺乏制度内在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严重制约了农业土地的合理科学使用,阻滞了农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我国土地制度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一是土地改革阶段。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农民私人占有,自主经营的基本土地制度。土地  相似文献   

5.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如何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但是由于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认识不清,操作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定位不规范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因此,要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必须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管理;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是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07年6月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践方面先后创造了入股、置换、联建等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和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但也面临着农村宅基地入市的法律困境、粮食生产安全困境、上楼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必须在制度创新中尊重农民的首创、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合理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宁波五县市农户的调查分析发现,发达地区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弱,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民对于农地制度改革存在疑虑.农民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是显著影响农民对于农地制度改革态度的重要变量.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的稳定性较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影响农地制度改革绩效的主要因素.发达地区农地制度改革要点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政策目标是农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农民土地权益的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监管场所检察监督模式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所检察,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和对劳教机关执行劳动教养决定活动是否合法,以及对看守所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的总称①.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是具体落实监管场所检察监督有效运行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加强对检察机关监所检察体制与模式构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履行监管场所检察监督,构建公正、合理、高效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检察监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检察机构体制建设,创新检察工作机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有其缺陷,原因是:人多地少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土地的产权界定模糊,缺乏法律保障;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承担双重的功能.文章指出新一轮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基本对策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土地的产权;尽快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权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在政府行政占用耕地中对农民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能够和自愿流转土地;实行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侦查监督制度改革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监督是我国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进行的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所担负的法律监督职能.早在我国人民检察制度创建初期,检察机关就被赋予侦查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农村工作是党的工作重点,而农村救助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首先是解决广大贫民的土地问题,将土地分配给贫农;其次,优抚红军家属、抚恤残疾人员;再次,设立互济会、互助会、农民协会、妇女会等民间救助团体,救助广大农村贫民;此外,设立粮食合社和储粮仓库,积极防灾备荒。党通过一系列的农村救助工作,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充了党的新力量;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确立起来的.主要形式是以农户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经营制.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按人头平均分给农户使用.这种新型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民公社时期有名无实、残缺不全的农村土地制度.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种创新,它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给农村经济带来深刻变化.农民因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和土地这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自主结合,从而焕发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价值不断显现,政府通过地租、税收、费等形式获取的大量的土地收益,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源;土地收益分配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也是地方政府强烈的“圈地”、“批地”冲动的基本成因。改革和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与管理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农民的利益,遏制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冲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国家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机制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农村生产力诸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与社会化生产正在不断扩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经济活动对农民的作用日见重要。它不仅要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而且还要发挥相当大的社会职能,甚至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所以,健全、发展和壮大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是目前以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及其变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和财产,土地制度的变化不仅事关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事关治理绩效与乡村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土地制度的"变动"引发了农民、农村社会要素能量的释放和能力的改变,实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能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还是有效治理等都需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做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变革,以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而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将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第三次"动能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和农业实行规模经营的提出,农村兴起了新一轮的圈地高潮.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不可能有效保障土地流转的农民权益.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土地市场化流转难起步是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解决的途径: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界定、测定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和数量的基础上,将集体土地确认到以组(自然村)为主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并以股权形式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组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三是建立健全流出土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再就业和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过程是土地增值的过程,但增值收益如何分配?农民作为集体所有者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农村土地)一直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作者认为必须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让农民合法、合理地享有土地权益,分享城市化的红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益显现新情况、新变化,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各农民协会不仅组织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构建农业产加销发展链条,而且在经济取得一定顺利发展的基础上筹建农民文化活动队伍。既增强了组织化发展农业经济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文章在解剖射埠镇农民协会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几个要件:首先,农民的主体性意识确立农民的存在价值;其次,政府的推助是农民文化活动发展的保障;再次,文化活动骨干是农民文化活动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