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空概念是西方文化认识论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时空隐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隐喻思维.时空隐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因此,将时空隐喻结合在一起就包括永恒的时间和变化的时间、神圣的时间与世俗的时间、科学的时空观和人文的时空观,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刘可钦时空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又从这些领域中表现出来,引起人们对时空观念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考察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并进而通过中西时空观的比较考察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及根源,也许会使我们对...  相似文献   

4.
张耀天  沈伟鹏 《理论界》2010,(9):100-102
历史是时空范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周易对于时空的认识,不同于西方物理学意义的"时空观",它富含人文的气息。人与时空并不隔离的关系,而是人在时空中行走,时空因人的存在而有意义。由此,历史是属人的历史,历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一致的。历史发展之原则融入到时时变易之流,历史是个人生命与族群生命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时空问题是哲学、科学和艺术共同关注的对象。然而不同学科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却不尽相同。这种不同既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又有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乃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同样制约着人们对时空的理解和体验。这里,笔者拟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一下中国和西方在审美时空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胡刘  祝莉萍 《学术研究》2012,(6):17-22,159
传统时空观离开实践去直观、抽象地理解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和本质差别,阐明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乐传新 《江汉论坛》2001,2(5):55-59
狭义相对论通过光速不变的公设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但这种时空实体──“绝对空间一时间”,仍然保持着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本质涵义,狭义相对论并没有揭示时间和空间对物质及其运动的依赖关系,只是突破而没有否定牛顿绝对时空观;广义相对论从引力相互作用这一侧面,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之间的统一性,全面地破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广义相对论才真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我国哲学界由于存在的先入之见,拔高了狭义相对论而低估了广义相对论的成就,以致造成了在阐释狭义相对论时空理论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是相对于中西二元论模式而言。在中西二元论模式中,中西文学被看成是两个相互隔离的异质实体,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被简化为A影响B的线性平面关系的研究。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试图重新审视中西文学的关系,将以往研究中割裂开来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看待,考察文学文本或理论从中国古代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中国现代文化环形旅行的路线图,以此说明中国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接受视野,总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西方理论才更容易被接受,它进入中国现代文化与思想的通道也才更通畅。而在如此的环形之旅中,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挪用、移植、转移、改造,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跨文化研究三维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文学世界观,从中西二元论转变为世界文化多元论。  相似文献   

9.
“世纪末”在时间概念上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转型期的西方文学此时产生两股审美潮流,分别是“复归自然”的原始主义和“逆反自然”的颓废主义。看似完全相反的两股潮流共同成为工商文明的批判者,两者的批判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科学主义时空观的重构。为适应资本增殖,科学主义意在塑造精确、可测、生产性的时空感。原始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时间意识的空间化,颓废主义的批判性呈现为空间意识的时间化。“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催生了新的“时空”意识,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质的世界观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旧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局限性许多旧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把时空归结为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指出了时空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肯定了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等等。人类时空认识史上的这些积极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赖以形成的前提或基础。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自然科学和哲学自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远古平面(直觉经验)时空观;2、古代球对称时空观;3、牛顿绝对均匀时空观;4、爱因斯坦相对性时空观。从历史的角度看,时空认识的科学演进,伴随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减少并消除绝对性;二是挖掘并增加相对性。历史证明,时空认识的每一次科学革命都要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对时空认识的新飞跃,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尤为巨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时空认识的大变革是物理学和科学技术大变革的前提和基本标志。因此,寻求对时空的科学认识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时空观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空观如同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真理观一样 ,是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本文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的哲学文本进行分析、比照后 ,得出结论认为 :实践时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广延和持续 ,是马克思时空观的内核 ;而物质时空和信息时空则是马克思的实践时空的生成基础和合理延伸 ;三者的依次递进构成了一幅时空观演化的基本图式。时空适度和时空调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方和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与文化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此产生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和地理~文化分离论的分野。地理一文化重合论主张在东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即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重合的。地理一文化分离论则相反,即认为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分离的。本文主张后者,对李大钊、萨义德、霍布森等人的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做了全面梳理,并用史实对之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14.
北魏中西交通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太延元年起,北魏的西域政策发生变化,中西交通开始恢复并相继出现三次高潮,愈到后来,中西交通的规模愈大,在景明元年以后,除了西域诸国,有9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魏通使往来。其规模远超两汉,并启隋唐中西交通之盛,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同时,考诸北魏的中西交通史,也可以看到,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盛衰不定的主要因素在于,北方柔然以及沿途吐谷浑、高昌、高车、鄯善等国是否加以阻挠,中西交通每次高潮的到来与维持都以北魏在军事上解决相关障碍为前提和背景,这一点与西汉时中西交通时常受到匈奴以及沿途诸国的阻挠的情形十分相似。随着中西交通的展开,中西商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北魏在贡赐贸易中并未获得实惠,相反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倒是民间互市使中西方各国各得其所,兼受其益,这在河西走廊和陇西丝路沿线城市尤为明显,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北魏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西方自由主义具有双重关系———皈依与叛离同存,但皈依更胜于叛离。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又有对话的可能性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两大文化相逢后的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16.
经典物理学发展了基督教的线性时间,确立了量度物体运动变化的绝对时空观;资本概念的发育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在绝对时空观中获得支持,而时空也被资本不断的塑造为资本化的时空;马克思在批判绝对时空观和黑格尔的绝对资本观的过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时空观,在实现了时空坐标转换的同时展开了对资本的批判。马克思从历史哲学的高度透过资本品看到了隐藏在资本背后的社会关系,从而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性,破除了资本的永恒符咒,通过以自由时间扬弃必要劳动时间深层地规定未来理想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信息交换速度和交通水平的提高,空间壁垒逐渐消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时间就是发展的空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松散,产生了时空分延或时空压缩现象,而这正是资本追求利润的结果。时空化的资本与资本化的时空纠缠在一起共同形塑了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融合中西的理论和实践显示了它的独创性意义。在余光中现代诗中 ,中西融合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它显示了中西文学融合的现代性目标和价值预期的实现的可能性。具体来说 ,这种融合 ,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余光中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功能观的认同。一是以外来文化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将以往的传统投射到现在的层面和对传统文学的追问和批评上  相似文献   

18.
一仇与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与爱情两大主题,集中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模式与观念倾向。本文不拟全面地描述评价,而只是就复仇与爱情关系上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约略的归纳剖析。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常常与复仇主体或其亲属的情爱紧紧地纠葛在一...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40年代 ,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封闭的中华帝国大门。从此以后 ,中国的文化阵营发生了大分化 ,中西哲学和文化的优劣得失之评价比较成了哲学和文化的重要课题。那么 ,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中西哲学与文化之争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分析比较评价人类不同文化的尺度又是什么 ?手中的这本《合理性的询问 :理性视野中的中西哲学与文化》是方同义同志多年来孜孜不倦、勤思苦耕的一大成果。本书以询问为题 ,探究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佳状态 ,构画了人类的理想家园———实践合理性的世界 ,并以此作为新理性的精神 ,系…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