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WTO机制下的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长期以来既是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最有力工具,又是美国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最重要的国内法依据之一,但其同时也是一项最富争议的贸易法规.虽然世界贸易组织早已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但美国始终不放弃"301条款",继续使用该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谈判,甚至威胁和报复.中国作为深受其害的经济转型国家,有必要研究和积极应对,并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依托,借助多边框架据理力争,解决国际纠纷,多渠道地捍卫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出台,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国家。长期以来,它既是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最有力工具,又是美国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最重要的国内法依据之一。中国虽已初步建立起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但和美国的"301条款"确立的贸易壁垒调查机制比较而言,依然差距很大。今后我们除继续遵循现有WTO规则和国内《调查规则》外,有必要借他人之长而避己之短,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乃至对外贸易法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不断遭遇来自美方的贸易壁垒,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337条款”和“特别301条款”。这两个条款一个保护其国内市场,一个制约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法律,内外结合,杀伤力极大。对这两个条款进行比较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杰“多边主义”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主义”理论是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新兴领域 ,鲁杰则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鲁杰的“多边主义”理论基本借鉴了国际制度理论对“国际制度”的概念界定 ,从学理上初步探讨了“多边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 ,并从多边国际制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国式霸权”的观点。有鉴于此 ,鲁杰的“多边主义”理论为国际关系和美国霸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出台的《1962年贸易扩展法》是一部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贸易倾向的贸易法案,但为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纠纷升级和欧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新情况,《1962年贸易扩展法》增加了“252条款”.“252条款”作为美国战后第一个报复性条款存在于这部法案中有着独特的价值.该条款虽然带有保护主义色彩,但实质上却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作为著名的“301条款”的前身,“252条款”对美国贸易法和美国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301调查”,实质是在旧有国际经济秩序暂难破除、国际新能源秩序尚未形成和多边体制威力衰落的共同影响之下,“南北矛盾”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新表现。中国应“内外兼修,长短兼顾”,对外坚持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发挥在国际新能源秩序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和推动多边体制的有效运转;对内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制度,调整新能源结构,制定竞争性补贴政策,加强新能源产业行业协会建设等作以策应。  相似文献   

7.
钱国宏 《社区》2012,(2):37-37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出国的机会相对较多。到过几个国家,对国外一些针对司机的“霸王条款”印象颇深。久之,竟然感觉这些“霸王条款”虽“霸”但却很温馨!  相似文献   

8.
自从美国《新千年数字版权法案》第512条规定了“避风港”条款以来,虽然版权人对该条款诟病颇多,但并未能阻止各国立法者相继将该条款引入本国版权法。实现正义是所有立法应当遵循的目标。也是所有立法能够得到普遍遵守的保障。“避风港”条款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概是因为其实现了立法目的指向中的法律正义、立法责任分担中的法律正义与立法价值追求中的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碳关税制度违反了WTO基本规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及约束关税制度。然而要证明该制度最终违反WTO,关键在于进一步证明该制度不符合WTO一般例外条款。按照WTO的司法实践,碳关税制度可以被解释为维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也可以被解释为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因此符合一般例外(b)款及(g)款。但是该制度的真实目的是保护美国竞争力,因此不符合序言的规定,在WTO中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博弈论认为成本与收益之比对理性国家政策偏好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间安全合作领域的政策变化却违背了成本与收益之比,无法用传统博弈论进行解释。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所发展的“主观博弈论”考虑了观念的因素,认为国家政策偏好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解释了美国冷战后多边安全合作政策变化的原因。此外主观博弈论认为只有当观念的变化推广到所有的制度参与人形成共同认知,才可能形成制度变迁,由此可知当前美国安全合作领域采用的单边政策难以生效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如果缺乏共同认知,即使是通常得到积极评价的多边安全合作制度,也并不一定能真正向更完善的制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尽管域名的法律性质争议并未阻挡域名纠纷的司法解决,但这对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提出了挑战.本文对美国<反网域霸占消费者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介绍、分析,认为域名恶意抢注在特定情形下侵犯了注册商标人的商标专用权,因而我国立法、司法应将相关域名纠纷定性于商标侵权之中,以适用统一的法律.  相似文献   

12.
运用GL指数和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1995-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知识产权争端排除令涉案产品中23起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20起涉案产品美方处于贸易逆差失衡.(2)美国对中国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该产品美中产业内贸易程度下降而增加,这证实了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不是源于这些涉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竞争效应而是源于产业内贸易失衡效应.(3)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美中知识产权协议效应上升而减少.但是,美中涉案产品的贸易差额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对策是,中国应通过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作为知识产权弱势的贸易大国,中国应在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中力争利用双边协议效应;中国走出贸易中知识产权劣势格局的路径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形成了全球经济依赖美国的局面,这种依赖性使美国具备了影响他国政治和立法的能力。为了保障其获得最大利润,美国通过制定301条款推行经济霸权。然而,301条款本身是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初步动摇了原有的经济依赖关系,全球经济对美国依赖的不对称性减弱。在后危机背景下,其他国家应该采取联合行动,要求美国废除301条款。  相似文献   

14.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绕安全优先还是经济优先的问题存在争论。日本特别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在印太战略上,日本表面上与美国保持协调,实际上却试图与美国的政策划清界限,不愿意过分突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是希望日本的印太构想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谐共处。日本与美国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零和竞争。尽管日本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但日本既不可能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脱钩,也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因而采取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对华政策。日本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常态,如果中美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WTO体制下,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不仅在保护本国产业和对外贸易秩序、维护一国按照多边贸易规则享有的权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在增强政府识别潜在的贸易壁垒的能力并将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理论上是有效的,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充分、有效地发挥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功能,不仅关系到国内产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整体经济利益.为此,我国应充分重视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手段增强企业识别和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贸易协定的增加,21世纪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并行发展的局势更加明朗,问题也更加严峻,如何使两者相得益彰成了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于此情形,中国何去何从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该奉行走出去战略,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创建东亚自由贸易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和持久和平;完善区域经济体制,实现国家统一和两岸一体化;注意区域贸易协定体制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尼克松访华之后至中美建交前夕 ,大量美国国会议员访问中国 ,使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此间国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表明 ,台湾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绝大多数美国人在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 ,反对“抛弃”台湾。国会的对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政部门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受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337调查,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严重影响。而由于337条款在调查程序方面的特殊性和排除令救济手段的严厉性,使得其难以应对。通过对337调查程序的介绍,着重研究了排除令规则的有关内容,并就如何有效地应对及抗辩提出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企业在中美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