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育龄妇女的教育程度,可引起生育率的下降,已成定论。但并不是育龄妇女教育程度愈高,生育率愈低。其发展变化有独特规律性。本文试从育龄妇女教育程度和生育率相关关系入手,分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门坎效应”,即九年制教育相当于生育模式转变的“门坎”,只有当育龄妇女完成九年制教育,跨过这个“门坎”时,其生育率才会发生明显的大幅度的下降。实现现代生育模式,即达到较低生育水平所需的最低教育年限为九年制教育。  相似文献   

2.
低生育率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冲击,找出影响我国生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为生育主体提供良好氛围和相关机制极其重要。以2016年中国金融家庭数据为基础,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将家庭中不同孩次的相关情况加以区分,研究女性劳动参与对不同孩次生育率的影响,从而揭示女性"低生育之谜"。结合女性劳动参与和生育模型,采用二元变量模型分析女性劳动参与和生育的关系并验证其内生性。研究发现女性劳动参与对一孩和二孩生育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反,女性配偶的劳动参与对家庭中生育一孩和孩子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给予女性支持,分担女性的育儿负担,在政策层面上转移用人单位的用工负担,缓解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保障职业女性的权益,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运用全国生育率统计数据,验证了利用初育年龄能够对终身生育率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文章应用2010年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和四川五省以及2013年吉林省的农村人口整村抽样调查数据,对初育年龄和终身生育数量的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进行了再次验证,并通过对微观个体生育行为的分析,发现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他因素对二者同时产生的反向影响,并从队列视角讨论了农村人口生育水平的估计方法。实证结果表明,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初次生育前有过外出非农就业经历的,初育年龄越大,同时终身生育数量越少;其配偶的上述个人特征对于生育时机和数量的影响则表现出与前者相异的作用。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二者之间的负相关性,但是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宽,文章所使用方法的可靠性也将增强。因此,对于经历了明显时代变迁的农村人口而言,利用同样为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水平的方法,更有利于对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长期预测,从而为人口预测工作以及相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农户调研数据,剖析了人口生育水平变动趋势,运用泊松回归探究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原因.结果显示,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65,1997—2017年间,生育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不断缩小,生育年龄后延,种种迹象表明,生育率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少生优育成为生育的主流趋势;收入水平显著负向作用于生育率;妇女自身的素质水平、家庭负担均对生育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叠加的大背景下,本文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五普”等资料数据,通过交叉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我国省内省外的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和探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内流动人口比省外流动人口的时期生育水平高,两者的一般生育率分别为45.47‰与34.17‰,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15与0.817,终身生育水平低,省内流动人口的二孩及多孩率低于省外流动人口;因婚姻家庭因素而流动的人口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的错位,是造成省外流动人口时期生育水平低于省内流动人口的根本原因;总和生育率在反映省外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并不能显示省外流动人口因家庭、婚姻化的发展而导致的生育水平上升,所以并不能反映省外流动人口真实的终身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生育率的变化引起人口再生产的变化,进而影响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动,最终会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重大影响。因此,准确评估生育率转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经济效应,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极为重要。利用人口—经济动态均衡模型,通过情景模仿可研究由计划生育政策所引发的四川省人口生育率急剧转变所带来的人口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982—2011年间,四川省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为经济起飞和迅速增长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果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四川省人口规模将比有计划生育条件下多出1635—4020万人,这对资本快速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负担减轻以及GDP的增长是极为不利的;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人口结构变动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为突出,比无计划生育条件下(比较方案一)多贡献了2.76%。但同时,由"低生育陷阱"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风险、人口结构风险,将对四川省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化程度与生育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市白下区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 ,对女性文化程度与其生育率之间的相关性 ,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 ,妇女文化程度与其平均活产子女数呈负相关关系 ,并且妇女文化程度通过生育观念、家庭结构、初婚年龄、就业状况等因素对生育率产生影响。从而指出提高妇女文化程度是稳定低生育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己从1971年的5.8降到1988年的2.5左右,生育行为的现代化,即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转变的过程正在完成。但是生育行为的这种转变并非是在全国各地同时发生的,而且变化的进程也相去甚远。从整体上说,我国妇女生育行为的转变是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城市中教育水准较高的职业妇女率先接受计划生育,而其它阶层的妇女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和日本的现有资料,分析两国已婚妇女的生育意愿、生育水平、意愿与行为的差距及部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约十年前,两国已婚妇女的理想子女数都高于现实的总和生育率,且日本妇女期望子女数远大于其现实的生育水平。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闲暇时间、本人兄弟姐妹数量对两国已婚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有影响。个体生育意愿是动态的,与个体所处生命历程阶段相关。在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下,了解真实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掌握两者差距的特点,才能够准确预测生育水平,制定有效的人口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农村妇女的生育率虽然有所变化,但目前仍然在替代水平上波动,没有像七十年代那样迅速下降,其原因固然很多,而农民的生育意愿未发生多大变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影响生育率的这个重要原因,对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生育政策,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