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至今,对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缺乏深入反思,也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反映出长期以来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权利的被忽略状态。从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遇险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被多方忽略,可以用整体性忽略概念来概括这一现象。今后应该通过发展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态系统,从而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梁光 《南方论刊》2015,(2):82-84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群众为了改善生活,纷纷"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托付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见面和交流的时间较少,缺乏家庭约束,再加上学校疏于管教,经不住社会诱惑,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歧途歪路,情况令人担忧。本文从高州市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学浪 《兰州学刊》2014,(4):109-115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性的存在,是中国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得到关注,尤其是他们的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但社会环境因素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治理体制、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农村社区教育四个方面,而如何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困境,理性思考具体的突破对策,将有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豫南两市四个乡镇的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教育指导不到位、与社会联席缺乏主动性、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为此,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有效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应有的受教育权;构筑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关爱体系,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权利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也随即出现,他们的成长与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应当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引导和帮助他们走过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氛围,为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为促进我国的和谐稳定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缺少父母关心教育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研究分析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界也是全社会亟须引起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形成的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未成年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留守,缺乏家庭照顾、亲情关爱,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和不正常行为,对其人格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家庭管理的缺失引起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长时间分离而产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寻求做好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郝静 《晋阳学刊》2023,(5):105-110
文章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家庭教育期望较低、家庭教育行为有所缺失,这一状况给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认为,促进在城或在乡的家庭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但由于农民工经济收入与其子女需求之间存在落差,以及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等因素,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受教育权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代又一代新型农民的培育,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湖南省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1192名留守儿童和1077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查,比较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1)留守生活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2)学龄阶段越高,留守的可能性也越高;(3)低学龄阶段留守儿童较高学龄阶段留守儿童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低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家庭为核心、村组(社区)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绵阳农村0-6岁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下生活,在父母亲双方尤其是母亲监护缺位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生活情况产生了较大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更应关注儿童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及儿童主观上对生活的感受。本研究对绵阳农村0-6岁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进行关注,从喂养情况、亲子关系及教育三个方面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情况,为改善绵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社会化是他们由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留守儿童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文章作者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两省四县进行的调研发现,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区域经济水平、教育投入、社会文化、家长流动特征等,是影响两地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多集中在农村,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在小学阶段,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将孩子放在寄宿性学校.但是,由于长期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寄宿生缺乏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在感情上产生荒漠期.这个时候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7-200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二元制的社会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需深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学习、生活状况,并采取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的对策和措施。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留守儿童本身之间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形成网瘾的成因,并提出了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教育、给予家庭扶助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网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全德  齐建英 《中州学刊》2006,2(1):117-12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家庭与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后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关连性、结构性和长期性;从其实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集中地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实施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对其加以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于慎鸿 《中州学刊》2006,(3):128-130
由于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督失控、文化环境和治安环境不良、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不良因子,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宏观指导,农村学校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妇联等社会组织也要积极配合并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家庭形态,迁移行为对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影响明显。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身体健康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明显表现不佳;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有差异但表现并不明显,家庭健康治理能力偏弱是两类农村儿童健康治理的核心问题。文章提出,父母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基本方案,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平等健康治理体系和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何世华的长篇小说《沈小品的幸福憧憬》对沈小品等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等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写出了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缺失下成长的痛苦,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