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讨了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即通过文化创意推动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地区朝着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模式转变,并提出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五大路径,为都市旅游者提供近距离的、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倡导“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低碳旅游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乡村旅游业态的创新。绿色低碳性、乡村原生性、产业融合性和创新驱动性是乡村低碳旅游的优势属性。乡村低碳旅游的低碳化属性肩负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使命,乡村化属性承载着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希冀,产业化属性承载着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加大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制度供给,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促进旅游产品低碳化开发,加快农工商文旅联动,加快乡村旅游地韧性建设和推进乡村旅游协同治理等路径,以期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总体来说,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人才和智力等方面会得到大力扶植。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各地积  相似文献   

4.
徐闻南极村位于广东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历史文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其发展滨海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如何加以有效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组采用SWOT研究法,在全方位研判粤西南极村滨海乡村旅游业现状基础上,提出创新发展的新对策,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滨海乡村旅游"中国的大陆南极村"品牌。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以来,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大工作要点,解决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聚焦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在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缩小两者差距。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多依托于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其焕发新生的重要路径之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在开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文章以山西省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将“非遗”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保护和传承,为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的乡村旅游业和欧洲的乡村旅游业完全不同。美国的自然风光很美丽,乡村旅游却不是一个很发达的产业。在美国,只有像"荷兰村"那样的地方才有很特殊的乡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荷兰村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距著名的费城不足百里,方圆几平方公里,由早期荷兰移民在此落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触角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模式解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向。实际上,当前研究中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探讨仍有提升的空间。新时代探讨民族乡村旅游路径创新与政策协同,研究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帮助从业者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文章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加强一体发展立法,统筹乡村旅游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空间;丰富产品服务业态,打造特色特有品牌;强化IP产品创造,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关系,推动融合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8.
特色农业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特色农业旅游以广泛散布在乡村的特色农业文化为主要对象 ,是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特色农业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开展特色农业旅游可以通过提升文化品位与注重生态关怀来实现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广大乡村通过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拉动能力和产业融合能力,突破传统旅游业要素,旅游功能渗透到乡村各产业领域,催化或集成出多种适宜乡村发展的创新旅游业态,乡村公益旅游便是其中之一。乡村旅游与公益旅游相结合,是将先进、便利和适用的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以志愿和公益等方式引入乡村旅游建设,在进一步丰富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是对我国广大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持。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综合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乡村公益旅游的需求,梳理乡村公益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阻碍,探寻乡村旅游+公益的特色化、专业化的开发和经营方式,并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1990年代以来,体验经济理论逐步深入到旅游业.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乡村旅游已有了很大发展,河北省也不例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河北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努力开发具有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实现“三年上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朝军  闻丽 《兰州学刊》2007,(1):103-105
乡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相结合,可以大大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社会生活,奠定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几点思考--以浮梁县瑶里镇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浮梁县瑶里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践为例,研究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备内因、外部条件以及面临的困惑难题,并从创新体制、机制的角度,就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尤其是实行“黄金周”假期后,乡村旅游骤然升温,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乡村旅游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以推动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是探索、建立和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产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与西方协商民主具有根本差异。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经历了从肯定乡村协商是一种民主形式到确立乡村协商为一项民主制度的过程,是与相关政治制度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灵魂,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底蕴,以协商为核心价值,其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功能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乡村协商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阳朔县是中国旅游名县,辖区范围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位也高,世界级旅游精品——桂林漓江山水的精华河段就在境内,发展旅游20多年来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如阳朔再不立足于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增添旅游产品,那旅游业将不可能有更大发展。本文从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和阳朔拥有的资源优势与客源市场务件分析,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是阳朔今后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尤其是实行"黄金周"假期后,乡村旅游骤然升温,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乡村旅游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以推动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严澍 《天府新论》2012,(4):123-127
四川羌族地区作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地处边陲,偏远闭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以及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而在"5.12"地震后,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同当地的旅游业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既可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成为羌族旅游开发的一个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四因子论"作为羌族地区灾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基础,可以构建灾后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体要素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梁令 《南方论刊》2022,(5):75-77
乡村振兴蕴含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设计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国外乡村文化设计研究,包括捷克、德国、荷兰等国家为代表的乡村景观规划、乡村空间利用、乡村特色保护以及乡村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可借鉴国外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我国乡村文化设计特色。国内乡村文化研究,主要从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乡村文化设计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下一步,我国要给予乡村文化政策扶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贯彻民主性思维,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通过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增加乡村文化魅力,在浩瀚的文化之林中树立乡村文化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赋予旅游业以共同富裕、公平福利、全民共享、个体关怀、全面发展等深刻意涵。面向“旅游人民性”的时代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应重构中国本土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理念、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转型中的个体数字鸿沟、完善低成本的乡村旅游消费体系、系统保护乡村旅游消费者权力、从“文化本真导向”转为“文化创生导向”、调和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人民性是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发展模式、结构优势的高度提炼,构成重要的价值基础、意义基础和精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20.
曹利平 《理论界》2006,(8):27-28
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促进了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