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程燕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3):26-27,32
经分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比较汉族和藏族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发现:汉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趋于老年型而藏族基本属于年轻型;藏族的劳动力总负担系数高于汉族;汉族的人口发展趋势表现为稳定型,而藏族为增长型。这些都将对汉、藏两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为进一步揭示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形成动因,通过考察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两两组合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对三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采用空间重心模型分析各两系统的空间匹配程度,发现由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两系统的空间匹配程度增加,逐步凸显了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对三系统耦合协调的支撑作用;而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两系统空间配置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其对三系统耦合协调支撑作用。厘清了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形成的动因,并为提高其耦合协调度水平提供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空间分异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居民由于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而导致的空间分离现象。基于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分异指数和本地化系数分析苏州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结论显示苏州市社会分异相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严重,人口特征指标分异程度高,受教育指标中研究生学历以上分异明显,行业指标中科研行业和计算机软件行业分异程度高,住房因子分异也较明显。苏州城市社会的空间分异是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建设、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2010"六普"长表中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数据,计算了分全国及分省区、年龄、性别、城乡的老年人口失能率,并推算其规模。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失能规模为522万,总失能率为2.95%,其中男性2.52%,女性3.35%,低于以往的文献报道。老年人口失能率随着年龄上升而快速上升,60岁组老年人口合计失能率为0.68%,70岁组为2.15%,80岁组为6.49%,90岁组为18.56%,百岁及以上的高达29.19%。老年人口失能率在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失能率最低(2.35%),其次是镇(2.60%)、最高是乡村(3.33%)。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全国六普人口数据,分析我国107个边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平均年龄,劳动力数量、比例和结构,就业人口的数量、比例和就业结构,未工作人口的数量、比例和结构,以及失业人口等情况,发现我国边境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平均年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比、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人口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省区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续伊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5-131
本文基于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概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人口死亡的基本情况,运用数理统计、归类对比、综合计算等方法,从城乡、区域、年龄、性别、月份等视角重点比较了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差异,并分析出其原因,旨在探索内蒙古人口死亡的内在规律和降低人口死亡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从城乡和东中西这两个区域角度对我国老年人的分布状况、健康现状及养老来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在老年人口分布方面,呈现“东多中西较少”、农村比城镇多、城乡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地区高龄老人增长更快等现象.在老年人口健康方面,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体好于农村,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城镇.在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方面,家庭供养仍然是我国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生活来源,东部老年人生活来源优于中西部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养老,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是高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更是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社会养老保险普及均会对作为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之一的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基于差分GMM模型,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养老保险、宏观经济变量三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养老保险对通货膨胀既有推动的一面,也有抑制的一面。因此,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控制物价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镇失业和乡村隐性失业比较严重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成亮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4):64-66
使用符号分布检验法对我国“五普”中百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年龄申报准确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和黎族的年龄申报准确性较差,在资料分析时需要修正数据;在年龄尾数偏好上,回族和蒙古族偏好程度最轻,苗族、彝族、侗族、瑶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对0、2、8结尾的年龄有偏好,而对1、9结尾的年龄存在回避,藏族和雏吾尔族对奇数年龄回避,对偶数年龄有偏好。这一结果将对我国“六普”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来人口的户籍登记地职业分布是外来人口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就各市来讲,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从省外迁入江苏各市的劳动力职业结构与省内各市之间迁移的劳动力职业结构基本相同。各市流入人口的职业分布一般是受其经济规模、产业状况、城镇规模、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苏州外来人口数量多、占比高,流动形式呈常住化、家庭化趋势.外来人口对苏州经济发展具有提供大量基本生产要素、提升经济活力、扩大消费需求、贡献剩余劳动等积极效应,也存在加剧资源约束、迟滞产业升级等消极影响;对苏州社会建设具有改变社会人口结构、促进文化风俗重构、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积极效应,但也加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求矛盾、加大了社会管理成本.推动苏州外来流动人口和谐流动,须贯彻实施产业高端化战略,以产业升级引导人口流动;大力推进“三区三城”建设,以优良环境吸引“高端人口”;努力增加公共产品供应,以合理待遇改善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科学管理模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德昂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德宏、保山、临沧等州市,属于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从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德昂族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则逐渐降低;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平稳,人口婚姻状况稳定;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类型处于传统型后期渐向现代型迈进。从纵向维度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教育状况和医疗条件改善,生育观念转变,为德昂族人口变动注入了活力。从横向维度来看,德昂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流动、城镇化等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邹璇杨雪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5):50-56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不尽合理,这将影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机理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未考虑空间溢出因子时,劳动力比重提高有利于降低结构偏离度,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老龄人口比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表现出区域差异性;高等教育比重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为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为正;中等教育比重对产业结构偏离度和高级化的影响均表现出区域差异性。考虑空间溢出因子时,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表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会带动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表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包伟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6):103-108
中国移民史)明清近代分卷(第五、第六两卷)围绕战乱、人口损失、移民浪潮这样的线索展开,重点求证本时期移民的数量和规模,描绘出了从明代到近代约六百年间移民分布的总图,可谓完成了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但分卷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学术规范上为读者树立了一个范例:学术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积累的过程。背离规范的'研究'并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运用2005-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仍表现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及各区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