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本文利用湖北宜昌城乡老年人口状况问卷抽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代与父代间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发现代际支持在父代与子代之间产生了“选择效应”,认为在现代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基础养老功能,积极发展以子女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支持体系,进而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源就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从养老角度来看,国家近期推行的"单独"可生育二胎政策也是为了缓解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本研究将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定量分析模型,根据老年人对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核心养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如何集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浙江农村家庭普遍存在老年人居弱势的代际不平等关系。在结构二重性理论视野下,代际不平等关系是通过代际互动的反思性行动流得以实现的。传统的代际互惠模式———父为子建家,子为父养老,是反思性监控的规则背景。然而这一旧有结构条件下父母的付出却导致了行动的意外后果。在资源稀缺的结构性条件制约下,大多数老年父母只能默认现状;但是中年父母却作出了不同选择,这种选择有可能促成新型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莉  王国军 《兰州学刊》2023,(3):126-142
农村中老年群体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现代化社会代际关系逐渐疏远的背景下,“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方式遭受冲击。代际关系变迁是否会促使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文章以农村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个体代际关系亲疏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传统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这一社会宏观发展趋势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关系疏远带来的养老焦虑会促使农村中老年群体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然稳健可靠。机制方面,代际关系疏远会降低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中老年群体社会养老需求。异质性方面,中西部地区中老年群体、“以房养老”及“自我养老”能力较低的群体、风险意识较高的群体在面临代际疏远导致的家庭养老风险时,通过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代际关系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状况将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代际交换的视角通过对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个案研究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父母与子女间延期交换、即期交换中子女性别的差异,代际交换关系背后父母养老资源的匮乏导致的养老困境以及女儿参与养老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这种养老模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势。伴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在家庭中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年轻一代养老观念的逐渐淡漠,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一种依靠老年人、家庭和社区等多种力量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杨静慧 《兰州学刊》2014,(9):137-141
现代家庭生育率的下降、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应对我国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的银发群体,因此亟需转型为社会养老模式,但“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却使得转型困难重重.而积极活化老人资源、强调老人社会参与、有所作为的互助式养老,凭借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为我们破解转型困境指明了理性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8.
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子女是老年人经济抚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的重要依托,因而家庭是老年人供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世界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我国老年入D到2000年将上升到1048%。面对迅速涌起的“银发浪潮”和我国“本富先老”的社会现状,家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养老任务。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入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代际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际关系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其既包括…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人口的持续减少,如何赡养老年人已成为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应该成为选择和确定社会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全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居住地域以及职业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等变量影响着老年人口在共同生活模式、独自生活模式和福利院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因此,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可以揭示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养老意愿在社会养老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解析及其现实适用性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解析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状态,分析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得以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指出在一些研究中被反复提及的“传统社会中老年人因其拥有知识和财产而被赡养”的说法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处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实际上生活在自然状态,而维持这一状态所需要的三大条件——以生子为目的的婚姻、以多子为内容的生育行为和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原则的家庭规范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再具有现实适应性,哪怕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我国养老必须从现在起就走社会化道路,由政府、个人和集体三者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快速的老龄化和经济、社会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家庭养老价值观念的转变,主要靠子女和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中国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当前中国养老服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超越现有的养老模式,逐渐淡化子女和家庭养老服务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政府和社会逐渐承担起提供养老服务主要责任,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养老服务所面临的挑战,确保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他们所需要的养老照顾服务。  相似文献   

13.
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昱 《天府新论》2006,(4):104-107
老年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部分。资金保障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保证,服务保障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和服务。从我国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以往我国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赡养老年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正宋璐宋璐,1979年生,山东青岛人,管理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代际关系追踪研究"(14CRK003)。中国正面临着"民工潮"和快速老龄化双重人口结构转变的压力。"六普"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已达到2.21亿,接近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且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劳动力外流使原先控制家庭资源的老年父母失去了对外出子女的控制权,家庭资源分配和养老分工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家庭代际互动模式。同时,由于  相似文献   

15.
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3个客观变量和收入满意度、生活照料满意度2个主观变量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且具有稳定性。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和住房条件变量尽管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但在加入老年人个人特征变量和主观变量后,影响强度减弱,最后不具有显著性,说明这些变量的影响力不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79-184
孝的传统、"反哺式"代际互助关系的生命力及对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评价都表明了以家庭自治为中心构建老年人照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关系契约的特殊性要求老年人照顾法律制度,应以"契约"为基础,尊重制度本身的家庭属性,以家庭自治为中心,重视家庭成员的充分参与;应当构建分享型老年人人身照顾模式,明确家庭成员的告知义务,根据亲缘关系选择法定老年人人身照顾人,加强家庭成员的照顾监督职责。  相似文献   

17.
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探讨中国家庭生育模式的代际传递效应及作用机制,可以为目前低生育水平成因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家庭生育模式具有代际传递特征,父代的生育行为对子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显著影响,原生家庭同胞数量越多,子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越高。生育模式代际传递的强度因个体异质性存在差异,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大于城市居民,并且随出生队列的推移而增加。机制分析验证了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和养老负担的差异是生育模式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嬗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正在陷入困境。根据这一背景,以黄沙村为个案,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对家庭养老的态度。同时,通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指出了在农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在农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围绕家庭结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亲属关系四个方面,对兰州的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主要发现是:兰州的城市家庭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主干家庭和单身家庭为辅.家庭关系当中除直系亲属之外的所有亲属关系都比较疏远.这也从侧面证明,兰州的城市家庭基本上已经核心家庭化了,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再到家庭文化,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从家庭内部的关系来看,虽然夫妻平等的程度已经越来越像西方的家庭,但从亲子关系看,其哺育和反哺的关系依然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基调的家庭关系存在巨大差异.当然,家庭反哺模式的改变已经露出端倪,即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国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正在从子女赡养模式改变为靠自身和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孝"为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孝伦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保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民主与平等的共进、权利与义务的共享共担是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