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流出高素质劳动力和农村中较为富裕的人口,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留在农村和农业中,从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中存在由人力资本缺乏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循环的路径是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农业的低收入是同其低的人力资本存量相适应的.如果等量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等量收益,投入的人力资本就不会留在农村.因此,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只是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人力资本的收益问题.只有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基础上,才能留住和吸引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在农业和农村产生效益.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文章在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大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效应——以西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对西部地区的289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样本,对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及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具有积极效应;家庭及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动者受教育程度、流动者外出年限及每年外出务工的月数等因素对缓解家庭贫困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消除,相对贫困成为贫困主要表现形式;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但当前学界对相对贫困和动态贫困的研究明显不足。基于CFPS三期面板数据,构建跨期动态效应模型,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脱贫、防返贫的动态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有效降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发生率;基于跨期时序的劳动力流动行为组合有显著的动态促脱贫、防返贫效应,多期和单期劳动力流动均能显著降低返贫概率,且单期劳动力流动呈现“近因效应”。基于相对贫困和动态贫困视角展开的研究不仅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更展现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促脱贫和防返贫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共同汇集干我国城市的城乡结合带,一种”城市新边缘群体”逐渐形成。他们的生活具有明显的”贫困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以长春市街头劳动力市场为例,通过对其中三个市场的实地观察,在对32名务工人员开展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这一亚文化群体的职业观、消费观、成就观、交往观等文化形式,并且与农村中的贫困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城市中贫困人口的贫困根源问题进行文化层面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个人资本视域下的劳动力移民城市贫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遭遇"制度藩篱",该劳动力移民群体与城市制度内人口、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相比,个人资本水平低是其在城市贫困的致因。通过个人资本积累能够消除劳动力移民贫困。  相似文献   

7.
贫困的本质是能力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我国以收入扶贫为目标定位的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并不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应从单纯的收入扶贫转向能力扶贫,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严峻的形势。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乡镇企业仍然起主渠道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根本出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应大力鼓励劳务省际输出和境外输出,把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丁和生 《学术界》2008,(3):213-217
贫困的根源是积累率为零.通过对安徽省宿松县一个贫困乡镇的个案研究表明,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农户要走出贫困,应该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耕地的流转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四个方面推进结构转型,不断开拓贫困农户的积累来源,在转型中走出贫困.  相似文献   

11.
农民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现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新特点,原本的开放式扶贫已经不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其独特的优势,是解决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严新明 《东岳论丛》2012,33(6):98-102
土地的保障性很容易使得土地被界定为社会保障,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因为缺乏劳力而使土地的保障性无法实现,但农村的集体化使贫困农民成为整体劳动力的一部分而享有了土地的保障性.家庭承包制后,贫困家庭的土地保障性无法实现再次凸显,国家出台新的条例赋予贫困农民基于公民权的社会救助权利,最终实现了五保制度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一、导言 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是一种直接针对农民健康的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直接针对农民健康的投资能提高农民参加劳动和接受教育的能力,赋予农民摆脱贫困所需的人力资本,直接增加农民的福利,并可以减少贫困及贫困引致的一系列后果,达到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 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的确增进了农民的福利,增加了农村的人力资本的话,那么80年代以后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却对农民的福利及农村人力资本造成了严重损害。对贵州世界银行扶贫项目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合作医疗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农村人口食品消费的平均水平,缺乏充分的食品保障。农村贫困人口食品消费水平低的直接原因是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少。居住偏远,家庭劳动力少、负担重,家庭有慢性病人,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生产技术、就业领域狭窄等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共性特征。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其根源就在于农村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如果把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其总产量不会因此减少,即使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也是如此。由于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从而降低了整个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收入水平。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将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去,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种转化的中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则是城市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化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16.
持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对应着不同的反贫困政策.基于2000~2009年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暂时性贫困在当前农村贫困中已占绝对主体地位,且这种特征具有全局性,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特定类型的农户群组中.不同特征农户群组中持久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相对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异,暂时性贫困的比重与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呈倒U型关系,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持久性贫困则完全相反.因此,在对少数持久性贫困农户继续实施以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当前农村贫困的动态结构特点对未来扶贫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实施以应对收入波动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医疗救助为低收入家庭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贫困脆弱性是指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运用预期贫困脆弱性测度方法对上海市城乡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医疗救助制度对缓解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作用;相对于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言,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更高,医疗救助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作用更大;医疗救助对不同医疗支出负担的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缓解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贫困劳动力和贫困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本国的贫困劳动力密切相关。本文概括了贫困劳动力特征,通过对就业前、就业中和后就业特点的总结,设计了一套测度指标,并用其进行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通过对模型均衡解的分析,我们认为:第一,提高投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由于存在劳动力挤入效应,加速技术进步和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进一步将模型扩展到外部约束条件下.模型结果显示:在外部约束条件下,诸如提高投资率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都将失效.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和有序probit模型,采用收入、生活水平、健康和教育4个维度7个指标,实证分析了金融排斥、金融投资产品排斥和金融融资产品排斥对家庭多维贫困状态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排斥较为严重;金融排斥会提高家庭多维贫困的发生率并加深家庭多维贫困程度;而且,农村贫困家庭多维贫困受到金融排斥的影响程度比城镇贫困家庭更大;在不同收入水平的贫困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程度受到的影响均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应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加快农户和小微企业之间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减少农村贫困家庭金融融资排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支持移动支付应用普及;加大对医疗、教育方面的补贴力度;重视对公民的金融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居民的金融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