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在于通过政府与养老服务机构的互动、合作与协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供给体系。科学运用质性研究与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总结政社主体在协同供给服务过程中的角色、行为与互动模式,凝练出政社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行动逻辑与解释框架,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政府与养老服务机构围绕养老服务的协同供给,形成了“促成—运行—产出”三个阶段:促成阶段依赖共同目标建立、党政统筹推动这两项动力要素;运行阶段体现为供给共同体的场域化构建、协同治理工具的多元化运用两项机制要素;产出阶段则形成了可持续发展动力并呈现一定的现实约束力。未来需要加强政府部门资源支持和养老服务机构现实需求的动态匹配程度,同时细化政社协同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流程设计,从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2.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实质在于对政府与社会主体间责任承担进行合理划分。政府将服务供给任务交由社会主体承担后,自身从服务生产者角色退出并转向担保者、监管者角色。政府责任就从过往进行直接供给的履行责任,转向了督促社会主体所提供服务合格的担保责任。政府担保责任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指导,其在性质上与民事担保责任存在显著差异,也呈现出对行政法属性的背离,从而具备了社会法属性。基于保障老年人权利和社会公益充分实现之目的,政府应担保居家养老服务价格可接受、供给不中断、市场竞争有序、质量符合标准、普惠均等实现。未来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改进政府治理能力、健全监督管理形式等措施,来推动政府担保责任有序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发展面临社会化不足、供需不均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养老机构属性分类不明确,供给主体的责任定位混乱,导致供给效率低下。对此,应改变目前由政府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不平衡机制,引入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明确政府兜底的责任人群,其他交还社会力量,建立养老机构多主体供给的平衡机制,深化和完善民营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本身蕴涵了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供给主体的多元性。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主体的供给机制正在生成,但处于初级阶段。从宁波市江东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来看,目前江东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以行政机制为基础,以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自治机制等多种供给机制优势互补、互动合作的多元供给机制。多元供给机制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0):45-53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实践中积极创新治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及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逐步成为各地养老服务供给的必然路径。然而考虑到当前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发展的初期性,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境,既体现在各个主体自身在治理中的定位及成熟度,也体现在不同主体间关系的建构上。具体包括:政府角色由传统的福利生产者转向规划者、购买者和监督者,但在新的角色承担中还面临规划权威性及可执行性差、资金使用效率低、缺乏有效可行的监督机制等难题;市场在服务治理中难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组织数量少,发展空间有限,还未成为自主性供给主体;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更是不成熟,合作网络未生成,主体间也未构建起良性的伙伴关系。面对如此的困境,要正确界定各主体角色及职能,并积极构建多元主体间良性的伙伴关系,从而形成多元主体良性治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老保障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是主要的供给主体。但长期以来,农村养老却主要依靠家庭。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使农村养老不仅成为政府的"后顾之忧",而且已经是"燃眉之急"的社会问题。所以,弥补农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缺位,在制度设计、有效监管、完善相关法制、实行财政兜底等方面重新定位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角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养老服务供需错配问题严重。从"需求响应"视角来看,供给侧对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响应不足"导致了供需错配问题的产生,而养老服务市场缺陷性失灵、供给侧对老人多元化养老需求响应难度大、成本高和政府失灵的存在是造成"需求响应不足"的根源。为此,应提高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经济社会支撑能力,确立"需求导向"的决策原则,构建有助于强化"需求响应"的外部环境,提高智能化供给水平,降低"需求足够响应"成本,解决养老服务供需错配问题,重塑养老市场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在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以助人自助为原则的社会工作,由于其价值理念和交互作用策略,非常适合提供养老的专业性服务。养老服务事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海宁 《理论界》2024,(1):53-58
社区居家养老正在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时期最为重要的主流养老方式,但实践表明这一养老模式目前仍存在公共资源有限、市场资源参与不足、整合利用效率差、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衔接配合存在间隙、养老服务供给链不完整等问题。为了推动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有机衔接,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公平与效率并重地服务于老年人,本文从养老需求的共性与差异化分析出发,结合社区与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的性质特点,从公共服务主体合意构成角度分析了住宅小区物业协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物业企业协同社区提供普遍性养老服务,以市场“公益性”服务弥补“公共资源”不足;物业协同社区联络市场,优化利用市场资源满足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物业通过提供信息协同社区和市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链,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0.
熊劼  黄欣 《北方论丛》2023,(6):83-9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问题日益突出,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提供了便利。采用我国31个省份2014—2021年养老机构的面板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同时,在引入政府政策干预这一控制变量之后,发现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与政府政策干预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社会养老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在养老产业政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改善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创新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仍处在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试点和探索时期。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多元主体互动的善治理论,在对改善和创新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解释力。购买行为内部化、购买程序随意化、购买力度小、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等问题是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购买者(政府)、承接者(服务机构)、使用者(老年人及其家庭)三个主体角度入手分析,将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供给机制的完善提供一个合理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普惠型养老服务与共同富裕在价值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共同富裕是普惠型养老服务的价值目标和基本遵循,普惠型养老服务的发展促进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标下,普惠型养老服务具有对象普惠性、内容广泛性、主体包容性、供给模式多样性的特征。共同富裕目标下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思路包括:服务对象方面,逐步提高老年补贴的受益面;服务内容方面,确定普惠型养老服务项目发展的优先序;服务主体方面,以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发社会参与活力;服务模式方面,全方位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补短板层面,多举措推动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81-185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更是日益突显。从农村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贫困地区对农村养老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的多元需求。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政府或社区在加强、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中,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养老服务需求体系建设工作。除物质生活以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因此,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需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农村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的有效匹配,体现中国式农村养老——“村社养老”的独特制度优势。基于中部地区多县域的田野调查,政府通过资源输入方式支持普惠性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然而实践中养老服务空壳化现象较为突出。少数成功示范点依赖于大量资源支持,经验难以推广。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困境源于养老服务的脱嵌,村社主体性不足,养老服务主体选择、养老服务内容及养老服务资源筹集等方面,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导下,应当从农村实践出发,以村社为本,通过有效的治理举措引导与激活村社组织、激活老人自身资源,提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民办养老机构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理论,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个案,对该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办养老机构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综合服务支持、专业服务支持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家庭多元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11):168-174
"虚拟养老院"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整合、配置和调度社会分割离散的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和到位的养老服务,相对于实体养老院,服务更加高效,有利于减轻家庭养老成本,改善老年人养老服务体验,是我国"智慧养老"模式的新探索。受制于我国服务社会化总体水平不足,当前,"虚拟养老院"发展正遭遇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市场主体参与意向低、服务质量提升难度高等"瓶颈"制约,亟需从服务主体、服务供给、服务运行、服务资源配置和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探析"瓶颈"根源,围绕服务社会化水平提升,从提高"虚拟养老院"服务平台自身运作水平、扩大"虚拟养老院"服务对象范围、改进"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等方面寻找"虚拟养老院"发展"瓶颈"破解之策,提高"虚拟养老院"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嵌入性视角出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划分为“规制依附嵌入”和“引导自发嵌入”两种类型。“规制依附嵌入”具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嵌入性”特征,展现出政府对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约束力,但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使其创新动力不足、主动作为意愿不强,难以满足日趋多元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自发嵌入”带有基于身份信任发展起来的“关系嵌入性”特征,注重老年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助共享,但非专业化和激励保障措施缺失使其服务提供的水平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这就需要构建“合作共治”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以服务契约为核心的四元主体合作结构,重构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培育具有植根性的差异化需求满足体系,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10):37-44
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保障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增强了养老机构的医护功能,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养老功能,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改善老人健康状况的有效举措。本文提出了我国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总结了当前我国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从发展公共产品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机构养老及其模式选择——以广州为实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机构养老在中国城镇养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构养老的适用模式问题也凸现出来。当前我国城镇的机构养老,应该构建以"公有民办"为基础、以"民办公助"为主体、以市场化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机构养老体系,这种模式的长处在于,能够全面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为城镇全体有需求且缴费能力迥异的老人,有效率地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20.
如何科学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苏州市在居家养老中建立了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居家老人享受服务的养老服务政策,构建了由政府牵头、社区和社会组织承接并吸纳商业组织参与、集合多种服务的老年服务体系.苏州的探索实践契合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内在要义,有效缓解了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介入意愿偏低的问题,较好地满足了居家老人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为更广区域和更高层级行政主体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