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方 《老年世界》2006,(8):21-21
九十多岁的祖父祖母子孙满堂,生活安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天下所有相爱的人们所祈望的恒久心愿。但是,像祖父祖母这样携手走到如此高龄的实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亲朋邻居羡慕的不是祖父祖母众多有出息的子孙.而是他俩桑榆暮景的相依为伴。  相似文献   

2.
陪祖母聊天     
这天我偶然坐到祖母面前说:“您要是能看书就好了。”祖母脸上那秋菊般的皱纹一下子散开,轻言慢语地说:“祖母不会看书。我们年轻时还是光绪皇帝时代,我娘家是诗书人家,我父亲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哪里会让我们去读书?在娘家做女儿时,学女红做家务;出嫁后,便是相夫教子,所以到现在是大字墨墨黑,小字不认得。”  相似文献   

3.
亲谢承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终生在基层工作。工作之余,他喜欢写点诗词,抒发胸臆。到了晚年,他的这点爱好就更强烈了,如果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来形容他的暮年壮志,倒也很是适当。父亲出身孤苦贫寒。我祖父死于敌人的枪弹之下,祖母也不幸早丧,他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辍学在家,跟随我曾祖父和叔祖父耕田度日。苦难的岁月,将父亲锻打成一条硬汉子。他渴望脱离苦海,渴望参加革命,终于盼到1949年6月桂东解放,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翻身的喜悦,激发着父亲的斗志。在党的领导下,他起早贪黑,不知劳累,在家乡逐村逐…  相似文献   

4.
1她是在5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回沈阳的。在此之前,她一直生活在一座叫做盘锦的小城。父亲不是一个善言的人,何况在野外风餐露宿地钻井采油,不过几个熟识的同事,人便愈发地沉默。所以,父亲仅仅对她说了一句话,“你回沈阳上学吧!”他们就回来了。初到沈阳的祖母家。她穿着傻气的红花棉袄、脸蛋儿带着农村孩子被风吹出来却一年四季都下不去的红,局促地站在祖母家里。父亲挥挥手,说,“去楼下找小朋友玩吧!”  相似文献   

5.
1923年,我出生在北京城。我的父亲名叫溥绍,与溥仪是同辈人,祖父是清末庄亲王载勋。我最初取名叫“爱新觉罗·毓恩”,1945年以后改名为“庄玉恩”。  相似文献   

6.
父亲49岁患病前,从没见他流过一滴泪,即使我的祖母去世,我的二哥被水淹死,遭受这样的噩耗打击,也没见父亲流过一滴泪。其实,父亲的身世很凄苦,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自己跟着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我的母亲走到父亲的身边,他的痛苦人生才有好转。然而,父亲自患病动过第一次大手术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人节”;美国的“祖父祖母节”;加拿大的“笑节”;联合国的“国际老人节”;日本的“敬老节”……  相似文献   

8.
王凯 《中外书摘》2014,(6):58-61
易君左(1898--1972),字家钺,湖南汉寿人,与祖父易佩绅、父亲易顺鼎一家三代均以诗文名世,素有“汉寿才子”之称。易君左长期在报界、教育界和文化界服务,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  相似文献   

9.
最后三个字     
王雯 《老年世界》2009,(20):21-21
祖母病危,父亲领着我们兄妹,匆匆地回到乡下老家。已经80岁高龄的祖母,被冠心病折磨得清瘦、憔悴。  相似文献   

10.
祖父的独轮车□尤道俊故乡的老屋终因村里盖教学点,而到了不得不拆的时候。父亲和我一同回去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没有多少要带走的东西。唯一舍不得丢的就是祖父的那辆木制独轮车,这辆与祖父相守了大半生的独轮车,印刻着父亲及我太多太多的记忆。听说这辆独轮车是曾祖父...  相似文献   

11.
穷家难舍     
穷家难舍孙莱芙记得父亲辞别人世的那个下午,我正从远方奔回家中,一见静静躺着的父亲,我的眼泪就成串地滚落下来。那几日,母亲跌跌撞撞,四处徘徊,神志一下子变得模糊异常,她不断地走来走去,只是低低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好端端的一个家,散了!”说起来,我们那...  相似文献   

12.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荣立了二等功。父亲得知后欣慰地说:“我们家终于有个二等功了。”我问:“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地修路架桥。怎么就没立个二等功呢?”父亲说:“只差一点点,被一个处分给抵消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你还挨过处分?”父亲点头.笑眯眯地给我讲起了发生在60年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祖父祖母的一生,彼此用"珍惜"二字诠释了相爱的真谛。红烧肉代表我的歉意前些日子,适逢祖母寿辰,在外的晚辈们纷纷回家祝寿,儿孙绕膝,推杯换盏,献上祝寿词,席间一派喜气洋洋。许久未有如此热闹之景,80余岁的老太太破天荒地把平时压箱底的"霞帔"穿在身上,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花。家中年纪最大的祖父一开始故作深沉,待儿孙纷纷尽了孝心,才慢悠悠站起身来,用不知谁教他的蹩脚英语祝祖母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5.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家里没人,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择菜。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站起来,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穿周正一点。”我本是怕父亲心灵受到创伤,欲安慰他一番的,岂料他不但没有半点委屈和愤慨,反而以为自己丢了我的丑。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相似文献   

16.
老房子     
王忠范 《老年世界》2010,(21):24-24
50年前,我跟随祖父来到金界壕以北的叔叔家。那时,叔叔租借别人的一间半草房,狭窄矮小,灰暗无光。祖父和叔叔不时地合计盖一座新房,在交谈中总是唉声叹气,因为手里没钱。一个黄昏,我帮祖父去村前一块空地上栽黄烟,祖父神秘地告诉我,这块儿离井近,将来咱们就在这盖房。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三个字     
曾雪 《伴侣(A版)》2007,(10):26-26
<正>祖母病危,父亲领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匆匆地回到乡下老家。已经80岁高龄的祖母,被冠心病折磨得清瘦、憔悴。父亲奔到祖母炕前的时候,祖母浑  相似文献   

18.
聂茂 《老年世界》2008,(6):20-21
出国六年了,我没回过家。今年春节,我决定回家看看,回去陪父亲喝喝酒。 我特地给父亲买了两瓶洋酒。父亲爱酒,一辈子只喝自酿的米酒,寡淡寡淡的,没什么味道。母亲怕他年事已高,不胜酒力,限定每餐只准喝一杯。父亲拗不过,又嘴馋,总是趁舀酒的机会,大抿一口,满满的一杯酒,一抿便下去,父亲“理所当然”地还要加满。实际上,父亲每餐都要喝一杯半。  相似文献   

19.
吴学泓 《老年人》2007,(11):32-32
父亲节那天,世界上最疼最爱我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我的父亲。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温和的“两面”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凡家里好吃的、好穿的,父亲总是要我让着年长我10岁的哥哥。别人家的满妹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我们家例外。那时,父亲的心思都放在哥哥的身上,父亲的儿子情结,让我妒忌和愤怒,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株长在田间地头的狗尾巴草,被父亲完全遗忘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祖父和祖母结婚已逾半个世纪,然而多少年来,他们彼此间不倦地玩着一个特殊的游戏: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写下“Shmily”这个词留待对方来发现。他们轮换着在屋前房后留下“Shmily”,一经对方发现,就开始新的一轮。他们用手指在糖罐和面箱里写下“Shmily”等着准备下一餐饭的对方来发现;他们在覆着霜花的玻璃上写下“Shmily”;一次又一次的热水澡后,总可以看见雾汽蒙罩的镜子上留下的“Shmily”。有时,祖母甚至会重倒一整卷卫生纸,只为了在最后一片纸上写下“Shmily”。没有“Shmily”不可能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