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论中日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4年10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14人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著名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针对《文艺时代》同人,于同年11月发表专文《新感觉派的诞生》,日本新感觉派由此得名。1928年9月,中国作家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最早尝试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不久,穆时英、施蛰存等纷纷效法,形成了中国新感觉派。中日新感觉派都以主观地把握外部现实为基础,意图创造出由主观印象所构成的新的现实。诚然,中日新感觉派把握主观印象中的现实生活由于国别之差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内涵,然而,在艺术追…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属于西方现代派的范畴,是西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虽然我国的文艺不能走所谓现代派的道路,但新感觉派小说作为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学流派,在今天仍然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这个文学流派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由此可解析创作者精神上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下产生的先锋实验,表现为“欲望的放纵与追逐”;二是满足市民审美需要的通俗爱情故事,表现为“唯美纯真的精神之恋”;三是犀利地解剖人性的心理分析性作品,表现为“灵魂的搏斗与厮杀”;四是表现底层民众艰难生存之路的“左”倾作品,表现为“濒临绝境的苦难人生”.如何安排不同的情节功能,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不同的意义结构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从描写都市人的感觉经验入手,表现了在都市文明浸染下,在时代潮流涤荡下人性的弱化和蜕变。对都市人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失落,欲望炽张与情感枯涸,群体性扩张中个性消解的倾向,以及他们对都市矛盾复杂的心理都有细致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新感觉派作家对人性的开掘显示出相当深度。  相似文献   

8.
重评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评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方法王振亮一、新感觉派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新感觉派曾经有自己独立的文艺刊物《新文艺》、《无轨列车》,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更可怜的是,它甚至很少发表自己的理论见解。因此,他们对当时国内盛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何理解,对自己的创...  相似文献   

9.
1.创作与欣赏之共性。 首先,从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方面来看,都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都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反映他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反映他们的生活,因此,他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离不开生活,他的作品具有被认识性;而欣赏者的欣赏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和社会,认识生活,以此获得真、善、美,获得快感和审美享受。因此,一方面,他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另一方面,他也有其对自然、社会,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这就是说,他也具有对艺术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幻灭:新感觉派小说的情爱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元明 《江汉论坛》2003,(10):76-78
新感觉派写有大量情爱题材的小说,这些情爱小说可以分为三类:古典感伤型、都市扫描型、精神分析型。三类小说各有侧重:古典感伤型表现了一种寻梦意识,都市扫描型则体现了一种批判意识,精神分析型则突出了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层挖掘。三类小说虽然各不相同,但贯穿了一个共同主题,即幻灭感。古典感伤型是梦幻的破灭,都市扫描型是现代文明的破产,精神分析型是悲叹命运的莫测和人性的滑落。幻灭感可说是新感觉派小说最突出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乡土的都会──新感觉派小说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有关30年代的新感党派小说创作,因为其表现手法的怪异、价值诉求的离经叛道以及对都会男女性生活的赤裸书写等等原因而被排斥在正统文学史研究的视界之外。 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化阐释空间的拓展,新感觉派小说得到了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重视。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同时也是中国都会自身不断发展前行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力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新感觉派小说家们在师法国外的新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何利弊;第二,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在中国的都会题材写作中占有什么地位,对后来的小说创作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对都会的描写除了赞美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具体包含着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电影,尤其是处于当时垄断地位的美国电影,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都市上海的普遍化娱乐形式,对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创作的手法与技巧如蒙太奇的运用、空间的发掘等有了创新,而且小说的内容与范式也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其作品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描摹为重心,在感觉印象的捕捉与深层心理的发掘方面见出特色,标志着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与当时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小说一起促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 ,但在他们笔下却流露出反现代性的主题 ;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家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 ,它培养了他们的新感觉 ,是他们创作的起点和终点 ,但他们竭力背叛它 ,向田园逃遁。一、反现代性反都市主题在新感觉派笔下 ,都市从来都是喧嚣驳杂、奢糜淫荡 ,是道德沦丧之地 ,人世间一切罪孽的逋逃薮。都市像一个巨大的哈哈镜 ,里面的一切都颠倒了。“不做贼的人也偷了东西 ,顶爽直的人也满肚皮是阴谋 ,基督徒说了谎话”(《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儿子与后母乱伦 ,父亲在饭店里荒淫地享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他们中的主要作家是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这个流派的出现决非偶然。大革命失败后,一批诚实、敏感的文学青年,沉浸在普遍的幻灭情绪中。他们既不满于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身革命斗争;既对前途感到悲观渺茫,又不甘心从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同属新感觉派的两位代表作家施蜇存、穆时英的创作异质,从文化修养、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迥异,从而得出了创作的个性自由与文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这个流派的创作,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孔子的故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孔子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推崇孔子,表彰儒学,历代不断建庙奉祀。孔子故居首先被改建为庙宇,东汉时始画孔子像于京师鸿都门学,三国曹魏又奉祀孔子于国学辟雍,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京师首建孔子庙,唐贞观四年(630年)始命州县学校皆立孔子庙,孔子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无疑是一个人声鼎沸的热闹泄界。我们甚至至今还能从需仰视的那个光华灿烂的天空中感受到一股促人激奋的空气,而“新感觉派”便是在这热闹的天空中悠然划过的一颗燦灿的星星。然而遗撼的是人们往往因其辉煌之短暂而蔬忽了它的曾经堂皇的存在,不吝啬的批评家们偶尔于只字片言的章句中提及时也仅是粗陋的以“把病  相似文献   

20.
袁振喜 《河北学刊》2002,22(6):103-106
本文尝试用一种小说观念来观照新感觉派小说 ,并将之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小说是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保存和再创造。新感觉派小说保存了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图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