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一“艺术”这个概念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艺术作品;二、艺术创作活动。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过去对艺术之谜的探讨,侧重前者的多。当然,将艺术作品视作静态的存在,对它的内部结构、性质进行剖析,从而去揭示它的秘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须知,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它的奥秘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人,来自艺术家特殊的创造活动。人为什么要创造艺术呢?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镌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拔开笼罩在它身上的宗教迷雾,我们发现:这句话揭示了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秘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实践?这似乎已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再讨论的了。然而大家都“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体系却五花八门,它们互相差异着。它们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根据。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的实践范畴,现在竟成了“公共汽车”,大家都可以乘坐;甚至是成了“出租汽车”,坐上它,可以驶向自己要去的地方。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的实践范畴,现在却有可能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不要去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马克…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5.
艺术风格,是一个关于艺术独创性的概念。它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显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独创性的总和。没有独创就无所谓风格。马克思说过:“风格就是人”,高尔基把作家称作“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概念的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白居易作为一位可以与李杜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特殊成就和巨大影响,本来是素有定评的。但是,对白诗的艺术风格的看法,却历来颇多分歧。这固然是由于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形成其艺术风格的主客观因素都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前代的诗论家们没有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认识白诗的艺术风格所致。然而,对文学史来说,在这一问题上的轩轾褒贬,实际上关系到对白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价。因此,本文试图就白诗艺术风格的几个突出特点(特别是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艺术需要解读么?钱钟书先生揶揄自己是“下蛋的鸡”,艺术家也就是那只“鸡”,作品是“蛋”,品尝和营养分析的事应该留给他人。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作为人类情感生活最高表现形式的艺术,其解读远不像营养分析那样简单。从既往的艺术史料文献中我们发现艺术品的解读往往附加了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的非情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存有一个不变的恒定概念 ,这就是艺术在本质上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性形式 ,“表情”似乎成为艺术作品一种超历史的共时性的原则规范。然而 ,艺术———这个蕴含人类精神无限可能性的自由鸟似乎一直在和理性概念进行一场不定期的思维游戏 ,以致于意大利现代文艺理论大师克罗齐不无调侃地宣称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 ,艺术就是什么。”① 怀疑论美学尝试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核心论题———艺术情感进行否定性阐释 ,对“艺术表情论”予以概念存疑 ;并进一步呈现艺术的非情感性的潜在特征 ,将艺术从个人的主观情感遮蔽…  相似文献   

8.
一部文艺作品,它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道德对欣赏者有着主要影响,表达它们的形式是以它们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评判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应看它的内容是否对社会发生了有利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作理论性划分时,在“形式”这个名辞下很难给予一个适当的内涵。“形式”概念本身把一切作为“内容”的东西都放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等在被传达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艺术信息,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负载物,我们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了艺术家欲表现的艺术信息,并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照“内容”、“形式”的划分,后一种艺术信息就被归入到“形式”的范围中去了,我们认为对文艺作品合理的划分是把它分为艺术信息与艺术符号两部分。本文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符号怎样表现艺术信息,有什么特点,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事当代艺术创造的人们对“现实”这个词有了更宽泛、更深刻、更偏执的解释和理解 ,无论是架上的还是架下的艺术家都在行使着属于自己生活范畴的艺术表达。不同时代与不同观念的艺术家 ,在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存在的不同态度。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 ,赋予客观事物以各种特性。艺术家的创造素材与创作灵感均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启迪。现实本身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 ,但对于现实本身的审美并不是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在现实意义上进行转换 ,这种转换由于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和偏见等因素 ,有些人可能看到和感受到某些客观…  相似文献   

10.
他没发宣言,没写辩驳。在纷纷嚷嚷的赞美和贬斥声里,他已习惯用自己的作品同热心的观众直接对话了。他不属这个派,不入那个流。自升堂奥以来,他总是自由自在,我行我素,无牵无挂无碍,个人自走个人的道。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看,魏明伦都是一个拥有自觉创造意识的剧作家。他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思索,用自己的喉咙喊叫;他脑后长着“三根反骨”,恪守的艺术格言是“我不迷信一切格言”;他冒险走向前人没有走过,或者走了几步又被唬回来的不毛之地;他的每一部作品,外壳新,内容新,嶙峋奇崛,异彩纷呈,差不多都要引发一场动荡与喧嚣……在我们的案头上,各式各样的评论早已撑破牛皮纸袋了。对于他和他的艺术创造,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而进入艺术世界的。文艺作品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第二自然。在这个第二个自然里,便有着作家艺术家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忽视了这个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能动的作用,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也不能真正理解创作这个作品  相似文献   

12.
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辩证法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法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意说,它是一种论道说理的学问,是一种讲道理的学问。什么是论道说理呢?什么是讲道理呢?我看,凡是以自己的观点驳倒他人的观点,以自己的命题代替他人的命题,就是在论道说理,就是在讲道理。 什么是以自己的观点驳倒他人的观点呢?什么是以自己的命题代替他人的命题呢?我想举两个古书上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索、揭示、提炼生活中的美。所不向的是,由于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那么,赵树理的美学追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位“象农民一样纯朴”、“憨直而又机智诙谐”的人民作家,所刻  相似文献   

14.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后期,由“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引发的文学热潮,曾经使中国文坛出现过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八十年代中期,从刚刚敞开的国门外,一下子涌进来了一大批陌生而又迷人的西方哲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学艺术学思潮,却又迅速使人们陷入迷惘之中。一时之间,“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乃至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它是什么,它能作什么……这些似乎早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写作?》是法国哲学家,小说家萨特写作的理论文章,属于他的专著《什么是写作》中的一章。为萨特的最高写作纲领。文章主要从有关作者与读者、写作与阅读、美与审美的各对关系,阐明了个人写作活动的社会性和严肃性。他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论述,带有明显的思辩性质。 作者为什么要写作呢?萨特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他认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抉择”。这个抉择就是:任何人从事写作都不是为了自我。为什么呢?首先,写作完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鞋匠可以穿上他自己刚做得的鞋,如果这双鞋的尺码符合他的脚,建筑师可以住在他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然而作家却不能阅读他自己写下的东西”。作者能揭示或描写客观事物,却不能揭示自己创造的产品——文章或作品。一个写作者,不可能对他自己劳动的成果一作品表示相当的冷漠,认为它是与己无关的纯客观事物。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决定生产规则,衡量尺度和标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把握好心理距离,而最理想的心理距离是“不即不离”。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既要会制造心理距离,又要善于进行拉近距离的艺术处理。在艺术欣赏中能否获得关感,欣赏主体的个人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主要有三重职能——审美、认识和教育。审美职能:使人感情激动,产生心灵的震撼,得到美感享受;教育职能:把人推到感奋的十字路口,使人做出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心灵向更高的境界飞跃;然而,艺术的认识职能却不是如此明确的,有歧义之解。艺术的认识职能究竟要叫欣赏者认识什么呢?认识生活吗?不错,是这样。但认识什么样的生活呢?事实上,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会按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去认识“应当如此”的生活,而且还会有意无意地去认识凝含于艺术作品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前一种认识本质上是带感情的,是和艺术的审美职能和教育职能共同发生作用的;后一种认识本质上则是冷静的、以理性认识为主的活动,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认识职能,而把后者称为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乏艺术的批判创造性思维,是中国近几十年宫廷剧制作和鉴赏被浮泛解读为文化功利性的“宫斗”的重要原因。但中国优秀影视艺术的创造性经验,却是将“宫斗”和“史实”只作为材料而通过批判创造思维建立自己的艺术立意的。其中的路径有以下三点:一是被文化所轻视的生命是否得到尊重并与文化构成对等互动的关系,因为文化总是规范生命的,艺术则是尊重生命并放大生命力的,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内容;二是看一部作品的生命内容是否能与文化形成复杂的张力,艺术创造的丰富性因这复杂的张力而得到孕育,并形成消解文化单一性的艺术张力,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特性;三是看艺术家是否已经有了自己对生命和文化张力独特的哲学性理解,从而使艺术意味难以被既定的文化观念所概括而启示观众,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功效。尊生命、尊复杂、尊独特,使影视经典能够达到较高的创造境界,进而与文化观念对艺术的功利要求对等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