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姻与爱情统一,丈夫与情人一致的渴望;后者预示着安娜"生命的未来际遇"。与弗龙斯基结合前,她是平静的;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就生活在烦恼、羞辱、背叛和苦痛中。  相似文献   

2.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真实地反映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女主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代表着当时俄国贵族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以悲剧结束。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俄罗斯宗教文化引导着安娜生活的悲剧方向。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和安娜是中国和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反叛女性形象。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爱情与自由,最终又都以悲剧结束。比较林黛玉和安娜抗争行为的异同并分析存在境遇对其抗争行为的影响,以期给比较文学研究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安娜的传统意识及其复杂的情感,是安娜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文章从安娜的追求意识和传统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论述安娜身上的致命弱点;犹豫性、矛盾性、依恋性、软弱性以及对社会认识的幼稚性和对泛伦斯基爱情的盲目性。正是这样一些内在因素,规定了安娜必然走上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悲剧》描述了其主人公克莱德为了追求上流社会生活,不惜牺牲爱情和尊严,最终因杀人而被判死刑的人生悲剧。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美国悲剧》,分析克莱德在与霍旦斯、罗伯塔和桑德拉三段感情交往中的伦理选择,及其中所呈现出的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的斗争过程,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克莱德悲剧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自然景物描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揭示人物的心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安娜·卡列宁娜》中围绕安娜、列文和弗龙斯基三个主人公有关的自然景物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地向传统的封建礼教、世俗观念挑战的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不惜牺牲生命来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诚实、不受羁绊的个性。安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很早就离她而去,她被姑母收养。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身居高位,妻子年轻貌美。然而对安娜来说,却早已  相似文献   

11.
《情人》中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产生及悲剧的结尾和自己的自恋情结有很大关系。由于自恋倾向,她才有可能和中国富家弟子结合在一起,创出一曲惊天动地的爱情;同样是自恋促使她有了当作家的愿望,使自己的精神有了进一步追求,从而和自己的中国情人在精神上产生鸿沟,他们爱情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安娜作为一个极富女性魅力、又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各国评论家的关注。文章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其叛逆性格特征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变革促成了安娜对爱情,对自由追求,是时代的潮流将安娜推向了反判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围绕安娜的悲剧问题,从情感冲突、社会矛盾、创作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安娜悲剧的主要根源、外在原因和现实呈现,指出安娜的悲剧是安娜内心中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以及创作主体的深刻矛盾的合力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与她弱势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紧密相连。她的悲剧结局给当代女性以深刻启示,要想改变弱势地位,就应该努力从提高经济地位、改变家庭地位和争取社会地位做起,最终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18.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成因具有不少异同之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人都没能珍惜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用情太专、自我迷失;对家庭和婚姻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安娜强烈的负罪感和经济、感情的依赖性使她日益自私、偏激;爱玛则过分地追求脱离实际的浪漫激情。安娜和爱玛的悲剧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地重复上演,对她俩的悲剧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作为俄国时代变迁的牺牲品,为自己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而做出了灯蛾扑火般垂死的挣扎,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代表着俄国一大批被迫害的女子,只是安娜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不惜与黑暗的封建社会对抗,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被虚伪包围,令人窒息,走向了死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与她弱势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紧密相连.她的悲剧结局给当代女性以深刻启示,要想改变弱势地位,就应该努力从提高经济地位、改变家庭地位和争取社会地位做起,最终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