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暮年的湖湘之旅 ,是诗人后半生避乱生涯的苦难终结。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杜甫在湖湘之旅中创作的一百余首诗歌 ,寓寄着诗人的爱国思想、忧生思想、民本思想、平叛思想、怀乡情结、恋旧情结、孤高心态和隐遁意愿 ,堪称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古老的湖湘大地未能留住杜甫早逝的生命 ,但却如同屈原、贾谊一样 ,留下了诗人辉映千古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湖南近代以来人才辈出 ,富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 ,其中也积淀着杜甫的精神滋润。  相似文献   

2.
"诗魔"洛夫虽然多年定居于台湾和海外,但其个性气质、诗歌写作与湖湘文化关联密切。洛夫出生于湖湘大地,文学初步也始于湖湘,其秉性也受湖湘文化熏陶。在湖湘情结的作用下,洛夫诗歌中存在大量具有鲜明湖湘文化指向的意象,而乡愁抒写也成为洛夫诗歌一种重要而特别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互动的视角关照杜甫在成都期间的诗歌创作,立足杜甫诗歌文本,结合成都文化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成都与诗圣杜甫诗歌的渊源与关联。以典型意象为线索,梳理和解读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考察杜甫诗歌中的成都特色风物。以成都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参照,将成都城市文化的典型特点,与杜诗在成都的新变相对比。从字里行间,从情感艺术,细细找寻隐逸在杜诗深处的美丽成都,慢慢体会成都文化赋予杜诗的清新韵味,详细考察成都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杜甫诗歌中,写月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标题中点出“月”的作品就有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歌,杜甫一方面将“月”意象所包融的内涵予以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显示出许多天才的创新和开掘,使咏月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国教”和唐诗“集大成”者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杜甫道教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且论述了道学意象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及杜甫对神仙丹药的态度。从而说明了道教文化对杜甫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14至19世纪间北上出使中国的越南使臣创作的汉诗成就斐然。湖南是绝大多数越南北使往返必经之地,湖南境内的湘江和洞庭湖为越南北使天然地提供了舟行之便,越南北使行舟于湘江和洞庭湖之上创作了大量"湖湘诗",这些诗叙景、抒怀、记事兼备,很多是同湖湘文士相与酬唱,其中那些以"潇湘八景"为直接对象或者灵感触媒的诗歌,与日本、韩国的同类诗歌一道,构成了中古、近代东亚文化圈内引人注目的审美-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江河意象不仅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江河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着离别、时间、悲剧、闲适等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诗学是杜甫诗学的延伸和发展。杜甫诗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杜甫创造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又将它积极地付诸实践。从创作上看,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宽广的门类,而其根本原因是唐代生活的丰富性。唐帝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宽广的视域和众多的创作题材。苏轼是生活在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中国诗人。苏轼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理论,其显著特点是与文章学理论紧密相连。宋代文化高度发达,当时中国享有东方文艺复兴的盛誉。在此大背景之下,苏轼诗歌所涵盖的门类更为宽广,以至于到了诗歌题材寻常化的地步。在西方大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与杜甫和苏轼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诗歌寻常化的动力因,即苏轼宗教观的巨大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湖湘文化形成和崛起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从文化生态和文化源流两个层面看,湖南封闭的地缘环境和本上的文化传统─-荆楚文化并非湖湘文化形成和崛起的渊薮,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得力于文化传播这种润物无声的浸淫之功。庞大的学者群体、多质的文化覆被、兴盛的书院教育和中原人口南迁湖南这四个因素在文化传播中交合一体构成一种文化机制,正是这种机制促成了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相似文献   

12.
研究杜甫在生命的晚年所写的“三峡诗”,不仅能更清楚地看到他诗歌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现实性,而且更能看到杜甫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功勋和伟大贡献──杜甫的三峡诗歌是罕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3.
以地域论诗,湖湘派在近代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绵延半个多世纪。其倡导的“骚心选理”之诗学宗趣,骚心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与湖湘之地崇尚《楚辞》之传统相契合。而选理则是形式层面的体现,实质就是强调摹学汉魏六朝诗歌的书写特征。但是,近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作为文学的诗歌,深受当时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骚心选理”肇始之初,湖湘派内部就存在着与开创人和领袖者王闿运对其不同的理解。以后又多有修正和维新。即使是王闿运本人,其对“骚心选理”的诠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湖湘派在近代诗派中能够续存最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杜甫研究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无疑,改革开放之后是杜甫研究的高潮期与高峰期,成绩斐然。百年杜甫研究的成绩概而言之有:杜诗文献、文本及杜甫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杜甫生平、思想、个性及人格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甫文学思想与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杜甫对前朝文学文化的学习、继承、评述及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传播以及杜诗鉴赏、普及、传承研究;比较研究;域外杜甫、杜诗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文化研究;杜学与杜诗学的建构;各类研究综述、概述;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建设。百年杜甫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复研究是主要不足之处。需要拓展的方面:一是大量宋元明清杜诗笺注、笺释等文献的整理;二是大量宋元明清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类、笔记类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三是大量域外杜甫研究的梳理;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五是大众化视野下的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的普及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及社会阶级(阶层分野三个层面的六个子系统.这些层面系统具有的文化特质使湖湘文化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矛盾、优劣共生的复合体.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是这一地域文化精神特质所熏陶孕育的精英人物.  相似文献   

16.
《前出塞》和《后出塞》的创作时间旧注多有歧说,根据内容判断这两组诗当作于安禄山起兵到关中失陷之前,两组诗歌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远。突发的战事引起了杜甫对出塞、军事等问题的反省。杜甫放下士大夫的身份意识,自觉地站在从军者的立场上叙述出塞的经历,深入探寻出塞作战的心路历程,并对当时流行的建功受赏传统观念作了冷静的反思,对战争的真相做出了直接判断,这是杜甫对乐府诗歌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的独特理解。旧注认为《前出塞》是为哥舒翰备吐蕃而发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按照诗史互证的思路来推求,杜甫笔下的出塞指向是西州为中心的安西北庭区域。但是杜甫本人从未有过出塞西域的从军经历,友人岑参从军西域的经历及其所作诗歌,可能对他合理掌握写实与想象之间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薛能诗歌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能口头上对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作出尖刻的评论,但在实际诗歌创作中却自觉地向这些“前辈名家”学习。其诗歌渊源复杂,在诗歌思想、风格上受李白、杜甫、陶渊明影响最大;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受白居易、刘禹锡影响最深;在诗歌创作态度、艺术技巧上颇受贾岛等影响较深。最终形成豪健和英逸并存的诗歌风格,但未能超越这些“前辈名家”。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诗人兼翻译家大卫·杨《杜甫:诗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杜甫诗歌的最新译作,受到英语读者的好评。译者力求尽可能传达杜甫的独特声音和人文精神,采用"折中"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博采众长、诗传结合;双行体诗,意象突出;显化典故,添加注释评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海外译介和文化资本的传播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诗歌中,燕子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动物意象,可以把它描述为政治理想状态下的燕子、审美意义状态下的燕子和道德理想状态下的燕子。杜甫在诗歌中对燕子的吟诵,勾画出了他在个人政治理想追求和士人道德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分析湖湘地区的唐诗中所带的区域色彩及其来源,从而探究地域对诗歌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自然风光、神话传说、历史沉淀、诗人经历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风光是激发诗兴的源动力,神话和历史则是文化环境的底色,而人的活动在地域文化和文学中仍然占着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