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目的论是西方翻译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当代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分析了目的论提出的理论渊源,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章指出,目的论的提出,在翻译理论研究、译者翻译策略选择、译员培训及如何评价译文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文章通过对目的论涵义的主要特点,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法则以及语言功能的认知分析,重点阐释了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目的论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理论,源于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不满,目的论的原则是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两者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的翻译手段和策略都是由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是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的功能派主要理论: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且目前在国内也广为流传。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本文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的两中个基本出发点,即译者应根据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和语篇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同时,本文还论述目的论对实用文献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翻译目的论为一些违反翻译标准但实用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首先指出翻译目的论的伦理立场是翻译功利主义,继而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目的论的利与弊,指出目的论在译员培训方面以及对于一些应用性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能盲目夸大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作用。目的论不能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唯一的理论,而应该与其他译学理论相辅相成,从而促进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目的论和道义论作为两种不同的道德理论先后或交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章在对目的论与道义论进行简单界说的基础上,探讨目的论与道义论两者之辩,试图超越目的论与道义论的分野,探索新型“义利并举”统一论。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在中国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欢迎.但不少读者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存在些许误读,笔者将对该理论进行初步探析,并做简单的思考,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入手,根据威密尔对于功能目的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一观点的反驳,对比分析功能目的论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轨迹的契合之处,发现不论是在功能目的论中还是文学翻译批评中,文化因素,语境、读者等因素至关重要。其次,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实践层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功能目的论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从目的论理论出发探讨<孔乙己>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它们是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从目的论理论出发 ,结合其两大支柱准则即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 ,它们可以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并存。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论的引进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翻译.后殖民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中国后,成为学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之一.早期由于理论翻译的滞后和不足,导致部分学者对后殖民理论产生一些偏颇之解.后殖民理论原著和文献的陆续翻译出版,有益于学者和读者对这一理论的了解和掌握.迄今国内后殖民理论的译介工作取得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多空白.拟对二十年来国内后殖民理论译介成果和不足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翻译界充斥着琳琅满目的所谓的翻译标准,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作和权威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选用何种标准来指导翻译,以及如何使用翻译标准来评判一个翻译译作的价值?本文重点论述和评价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并透过其翻译理论向读者阐释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林纾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在近代文学领域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林纾的译作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从目标语文化角度、接受者角度、译者动机角度等方面来解读林纾及其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前景化"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经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肖克洛夫斯基发展,终由利奇与韩礼德等形成理论.该理论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译者发现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变异.并将其再现于译文,而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中仿词翻译,探讨了仿词句中隐含的多层图形—背景关系,提出仿词翻译的最佳翻译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一千多年来,有多位海内外著名翻译家将其译成英文。20世纪8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中的操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转而关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因素。文章将以操控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翟里斯的英译版《醉翁亭记》,研究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一词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这种理论使人们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对翻译研究具有多重启发意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否被更多的人接受尚需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作理论支撑,通过对庞德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论进行再研究,指出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同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切不可盲目追随。  相似文献   

20.
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即通过意义的语际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在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思想,对于意义的语际转换及交际目的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客观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原文理解方法的不足:译者基于文本本身即可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即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语言结构体现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方式,文章认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质上应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基于情景的识解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