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克隆技术日趋成熟的时代,克隆人是一个敏感而饱受争议的话题。假设克隆人真的得以存在,人类社会的身份划分将会延伸到人与克隆人之间。石黑一雄在《千万别弃我而去》中构建了一个存在着克隆人的反乌托邦,展示了一幅令人忧思的黑色画卷。其中人类将克隆人视为“非人类”,无视他们的情感,对他们从身体上进行利用与剥夺。克隆人是否具有人性,是否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书中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感人描写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韩晓娜 《新天地》2011,(8):111-111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哲学的维度 ,以对人的解读为切入点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中 ,分析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反思并祛魅工具理性 ,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笔者认为 :在严格的意义上人是不可被复制的 ,克隆人技术至多只是开辟了人类繁衍、自身生命再生产的一个新途径 ;工具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与社会问题 ;试图在基因层次上确定“完人”终极标准的努力既不现实 ,又十分危险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作为一种工具理性 ,必须有其目的性价值 ;在对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采取理性谨慎态度的同时 ,应当对探究科学未知活动给予社会宽容。  相似文献   

5.
克隆羊"多莉"的问世预示着克隆人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克隆人技术作为生物科学工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伦理风波。时至今日,人们对克隆人的态度仍有很大分歧。我们应当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赞成和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克隆人,并真正使克隆人技术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6.
克隆人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第一例克隆绵羊诞生之日起,关于克隆人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但不可否认,克隆人可以防止人类的退化,克隆人能治疗人类的疾病,对人之本性、生成等各方面的学理分析也有一定的意义,这都是克隆人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克隆人”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加 ,相反 ,它是关于克隆人“能做”与“应做”本身的伦理蕴含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0,(5):58-59
我国有一则有名的寓言,说有一个牧童经常喜欢玩“狼来了”的撒谎游戏,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他了。克隆人的研究好像与此类似,一直有人说他们将要或已经研究出克隆人,结果我们发现那不过是一场闹剧。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克隆人是否出现,或许真的出现了克隆人,我们倒不太在意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科学技术进步与传统伦理之间矛盾的论述,指出“克隆人”是一种无法阻挡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就人类如何对待“克隆人技术”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97年“多利羊”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反对克隆“人”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支持与反对克隆“人”的科学家们对此问题展开了直面交锋。很多国家纷纷加速了反克隆“人类”的紧急立法进程。在我国,克隆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对克隆问题的立法迫在眉睫。“克隆人”对生命伦理及法律的冲击体现,就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在“克隆”领域内的立法与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克隆人”问题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泛义动词"整"与"搞"在普通话中很常见,他们可以代替许多具体的动词,充当万能动词的角色,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整"与"搞"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语义、语法、语用进行比较分析。语义上,主要从基本义、感情色彩两方面进行分析;语法上,从充当谓语、谓语中心,修饰语的搭配以及与词语的组合,词语重叠四个方面来比较,词语的组合主要从加补语、加宾语以及后加"着"、"了"、"过"来比较分析;语用上,主要从语体色彩、地域色彩两方面进行比较。对"整"与"搞"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泛义动词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2.
“德”、“法”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都起着调整人们行为的作用。在公安队伍管理中,“以德治警”与“依法治警”也具有共同的价值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公安队伍内部管理、使公安队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这一共同目的服务的,二者互补,有利于公安队伍内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14.
媒体人微博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它与媒体人所供职的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但由于两者在品牌、信息资源等方面有一定关联,媒体对其员工微博的规制有一定合理性。在微博世界中,媒体人微博可以起到滤清器和引导者功能,它构建了一种"内源"的、"软性"的过滤和引导机制,是规范微博时不可忽视的力量。媒体人微博有较强的公共性,它开辟了"公共话语空间",富有"公共领域"气质,应当在公共生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女性史学者引介西方女性主义的“公私二元批判理论”,目前该理论已成为我国现代性别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接受“公私二元论”的关键是“男/外,女/内”与“男/公,女/私”的对应,二者之所以能对接起来,除了“二元划分”的形式契合这一原因,亦是我国性别理论的累积结果,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在秉承“家国同构”、“女正国治”的传统政治理念的同时,有意忽视女性传统的实际经济贡献和政治经济功能,将具有丰富政治含义的“内”转化成现代经济意义上的“非业”(非薪酬工作);二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激进学者,在依照马克思主义史观解释中国古代史时,不得不压制“个体家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独特重要性,从而使古代中国明显的宗族社会形态与该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个体家庭”并存不悖。这两笔性别理论的遗产,有可能是“公私”与“外内”对应的源起,亦是“公私二元论”成为我国性别研究“重要分析工具”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6.
1935年,自称“第三种人”的杜衡、韩侍桁、杨邮人等作家与左翼之间不断发生争论并趋于对立,其在文坛的生存境况也逐渐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成立星火文艺社并出版《星火》月刊,用重述自己的文艺理论和与鲁迅等左翼人士互相攻讦等方式,力图引起文坛的关注,改变自身在文坛的不利局面,但是这些自救的努力并没有取得这些“第三种人”集团成员自己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居民出行的需要,人们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开始向高速、快捷、经济等方面发展。现代物流具有的规模经济、距离经济和时间经济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当今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的需求。文章通过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向现代物流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一路一线"的模式,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在时间上、规模上得以改善,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只要问一句:有没有一种不具有翻译性的翻译存在?如果没有,那么“翻译性”或“变异性”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一切文本一旦遭遇翻译,它就获得了自己的翻译性。如果说原文所要求于翻译的是忠实,那就应该是一种充分忠实于翻译的本质属性,并同时让译者在翻译时履行对自我显现行为的忠实。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中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均出现过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但是在那之后却出现了中西方经济发展截然不同的道路。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在中西方经济比较时,凡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把手工业与商业统称为工商业,实际上仅仅在谈论商业,手工业多是一笔带过。笔者认为,除了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导致“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差别外,中国古代抑的是手工业和商业,而西方抑的是商业。这种对手工业的不同对待,笔者认为也是导致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负债办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面对这一问题,政府、高校及金融机构应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共同规避贷款风险,并采取“双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多措施”的还贷途径,尽快化解高校“还贷危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