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2.
铁凝是一位女性写作最纯粹的作家,她善于利用经验,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个人的抗争与无奈,侧重个人空间被损害后的残缺性,人物真诚坦荡,看重情义,人物悲剧多是命运悲剧。铁凝小说的人物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思妇诗是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这一方面是由于徭役征戍和科考宦游造成大量的夫妻分离,另一方面是由于文人与思妇有某种境遇同构关系,因而使文人大量创作思妇诗,使思妇诗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文化人伦宗法和礼教本质的影响,思妇诗具有爱情的被动、追求理分之内的情感、乐群意识和文人与思妇双性同体的话语叙述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悼亡诗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追悔,悼亡诗中亡者王氏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从而使其对早年的浪漫追索兴味顿消。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袭了中国的文化基因。《诗经》305篇中有数十首乡愁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其内容看来,既有役者戍卒思乡感怀,也有女子出嫁思念故土;既有大夫官员故国之思,也有流浪异乡者所唱的哀曲。乡愁诗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人伦情怀与尚悲情结,呈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经》在主题意境、典故语汇、表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亲情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汉魏时期的亲情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秦已具雏形的思妇诗、闺怨诗、悼亡诗,在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各自的类型特点以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汉魏亲情诗学习了《诗经》复沓迭章、比兴等手法和《楚辞》的寄托方式,写景托情,情景交融,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和感情。可以说,经过汉魏时期,亲情诗在表现人伦亲情方面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主题),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迎来了是中国亲情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执著"奉儒"的追求中,包含了他对儒家人伦规范的接受和遵从."忠爱"作为儒家人伦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定,也成为了杜甫在人伦理念与行为取向上的行动导向和人生价值的自认尺度,并在其忠诚君国、诚信友朋、挚爱亲人等人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忠爱"人伦情怀,成为杜甫"奉儒"人格与诗道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乡土人伦叙写是苏青乡土叙事的重要组成.苏青以女性言说者的身份,直面中国传统家庭的人际往来和女性人生,真切地呈现了背负传统人伦道德重压的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显示了苏青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场和女性自我完善的主体自觉.面对现代社会女性依然孤独的人生境遇,苏青文字对传统人伦规约又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认同,折射出传统乡土伦理之于作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安德鲁.马维尔的名作《致他羞怯的情人》一诗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其中男性叙述者对女性形象的攻击,旨在揭示男性叙述者字里行间对女性话语权的限制以及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被迫所处的沉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誉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举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举诗,并透过科举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本文试图考察出,其交游颇为广泛,且有众多知己。其交游诗因对象身份不同,或侧重于才,或倾注于情,与其所处的文学环境、社会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敌友指数建立的理性个体在社群中行为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社群后 ,指出敌友指数的性质和大小以及个体行为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动物和人类社群大小的因素 ,人类社群行为和动物社群行为都遵循理性个体行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情感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十分丰富。在思乡怀远诗中,梧桐充满了浓郁的乡情;在怀友送别诗与酬唱诗中,梧桐洋溢着深厚的友情;在爱情诗与怨诗中,梧桐又蕴含着浓浓的爱情。  相似文献   

14.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早期移民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安妮从小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以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为媒介书写自我、表达情感,并对诗歌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安妮的诗真切、细腻而有节制,主题涉及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早期女性移民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士稹与田雯在清初康熙诗坛是"同郡同时"、官级相类、地位颉颃但诗美追求不同的名家,其交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人一生交往频繁,而非"隐然负气"、"不相结纳",虽然田雯与赵执信同样与王士旗所持诗论不同,但由于性格原因,田雯与王士旗不是"争名角立",而是关系融洽.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作为文化和文学传播的载体,传播着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与情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传播。其文艺副刊所刊载的散文、诗歌、杂文、小说、小品、诗配画等作品主要书写了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和爱国情等,传递出新中国文学的主流风貌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处于强势男权笼罩下的宋代女性词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词体的审美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柔顺的姿容依附于强大的男权文化是其主流。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对男权文化的抗争中。朱淑真、严蕊、李清照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冲击着强大冷酷的男权文化堡垒,让后代的女性在对自我意义的扣问中找寻到知已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也出现在大量的诗、词、赋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雅、颂两大部分中有大量的与酒相关的诗句,从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朋友伦理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是个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考察中古朋友人伦的变化可知,先秦时期儒家人伦观潜藏着宗法等级观念;秦汉以后,因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血缘人伦被衍化成社会政治原则,社会交往中的朋友关系随政治等级观念的逐步渗透,使得忠孝观念被置于首位。儒家的朋友关系虽然被排除在"三纲"之外,较少受到等级差别的影响,但随后代选官制度的逐渐成熟化,朋友之谊已经偏离了"择善辅仁"的初衷,呈现出以利益为主导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诗歌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唐是诗歌唱和的高峰,唱和之风浸入到当时文人生活各方面。在史官这一特殊文人群体的诗歌唱和中亦可看出当时诗坛的诸多特点。不仅展现了唱和双方复杂多样的关系和诗歌广泛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还能通过唱和增进友情、切磋诗艺,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诗派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